朱自清散文英译中通感美学价值的对比研究
本文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英译中通感美学价值的对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朱自清散文 接受美学理论 通感翻译 美学价值 期待视野 不确定性
【摘要】:文学翻译是用另外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散文翻译吸引了古今中外众多翻译家的兴趣。散文中的通感翻译对于散文在抒情及景物描写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散文翻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思想、感情、意境的传递。意境是散文的艺术表现形态;思想是散文的灵魂;感情是作者内情与外境融合而产生的艺术境界。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其思想感情的构建与传递需要结合外在的语言因素,贯穿全文的情感以及形象生动的各种修辞手法,包括通感的使用。《荷塘月色》和《匆匆》中富含修辞通感,而且这些通感都有着丰富的抒情美学意义,因此很有必要去研究这些名篇翻译中的同感的美学价值。 接受美学将读者置于审美过程中的主要参与因素,思想的传递依赖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接受美学所提出的“期待视野”和“不确定性”与散文中的“虚实相接”形成对比,具有极大的兼容性,因此从接受美学角度对朱自清散文英译中通感进行对比研究有其理论和现实依据。同时希望能从新的视角探究这些名篇并为散文中通感的翻译做出可能的贡献,并希望中国文化在世界广泛流传。 论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框架,用五大部分进行阐述,主要对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和《匆匆》中应用了通感部分的不同译文进行对比研究,通过两个译文的对比分析,试图分析译文是否达到了原作者使用修辞通感想要表达的思想境界以及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和“不确定性”在译文中的体现,以便使读者在读译文时,能像读原著那样欣赏到朱自清散文中栩栩如生、如梦如画的景物描写以及淋漓尽致、情真意切的思想表达。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9;I04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峰;;从SL-TL语域比较的角度谈翻译中的语域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童兆升;刘国忠;方英姿;陈海容;;散文翻译中“韵味”再现的层次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阮玉慧;;论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周海鸿;;《红楼梦》前八十回匾额翻译中的超额和欠额现象[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5 刘子木;;敞开“百宝箱”中的真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6 程蓉;;品牌翻译中扭曲的信、达、雅[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7 王华玲;;命运的悲歌——曹禺笔下女性悲剧命运探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张辉;王俊凯;;“隐喻”在防止英语学习“石化”现象中的作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孙晨;;从接受美学视角探析诗歌翻译中的意象移植[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刘志庆;纵谈散文教学与高职学生叙写能力的培养[J];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海涛;;科技译文的审美标准[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许春翎;;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兼评林语堂译介《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体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峥;;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的归化和异化[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玮;;从翻译美学角度看《诗经》译本的形美传递[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朱冰;;从释意理论看《酒国》中的比喻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陈莉;;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公示语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曹山柯;;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荣光启;;诗歌的中年——论屠岸诗歌与卞之琳、冯至的关系[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传彪;许智坚;;试谈“信”译与变通[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谭克新;;演讲文体特征及其翻译策略——以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为例[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5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胡氏贞英;汉语非文学文本越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熊德米;基于语言对比的英汉现行法律语言互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孔帅;瑞恰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张晓雪;论翻译中的说服因素:理论溯源与实例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巧蕊;唐诗英译翻译批评现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罗颖虹;霍译《红楼梦》人名英译的审美缺失与补偿[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洋;《红楼梦》中比喻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曹青;从功能对等角度探讨许渊冲的翻译理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玲;婚联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姜俊;接受理论视角下的“金陵判词”霍译本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春香;从翻译美学角度看霍译《红楼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592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159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