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人类学源起
本文关键词:文学人类学源起
【摘要】:文章以作者主编的一部文学人类学文集为由头,简述了文学人类学在英语世界的一种源起。文章强调,对于此前未能很好沟通的两大学科和领域而言,文学与人类学的打通和互补意味着拓展更为广阔的学术空间,同时也将引发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作者单位】: 加拿大布伦斯威克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译者按: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的产生有多种契机和来源。加拿大李者菲尔兰多.波亚托斯(Fernando Poyatos)以自已的学术经历为起点做了开刽性阐述。波亚托斯主要从事文学、符号学与文学人类学研究,是一位在非语言交流及相关跨学科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从1992年起担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轻鸿;论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审美性路径[J];思想战线;2003年04期
2 王轻鸿;论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审美探求指向[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袁三英;学科建构中的文学人类学[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4 汪正龙;评沃尔夫冈·伊塞尔的文学人类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朱存明,陈刚;百年文学人类学研究范式的审美视阈[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孙勇彬;虚幻的舞台——伊塞尔的文学人类学述评[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7 杨昌国,晏杰雄;人类学为文学带来福音——中国文学人类学第二届学术研讨会综述[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李晓禺;;文学人类学概念分歧及学科界定[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杨晶;戈双峰;;“深度透视”与宗教“灵修”:文学人类学批评向度简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卷首语[J];民族艺术;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文睿;;交融与互动——文学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述评[A];东方丛刊(1998年第1辑 总第二十三辑)[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祖晓伟;文学人类学:探索跨学科研究范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谢美英;文学人类学研究呈现大发展态势[N];中华读书报;2012年
3 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张翼;文学人类学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新思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明江;“文学研究不应该仅仅是分析作家作品”[N];文艺报;2011年
5 叶舒宪;文学人类学: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6 徐新建;文学人类学的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项目首席专家 叶舒宪;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文学人类学[N];光明日报;2011年
8 小白;恢复对文学表达生命感受的信心[N];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雯娇;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代云红;中国文学人类学基本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兆荣;仪式谱系:文学人类学的一个视野[D];四川大学;2002年
3 刘海丽;弗莱文学人类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大桥;中国语境中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野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索龙高娃;文学人类学方法论辨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左鹏;一种神话仪式理论的文学人类学意义[D];河北大学;2009年
3 骆晓飞;《金枝》与文学人类学[D];兰州大学;2007年
4 陈泽佳;郑振铎《汤祷篇》与文学人类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朱莎;论弗莱文学人类学思想的形成过程[D];湖南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611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161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