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克思《红楼梦》英译底本分析
本文关键词:霍克思《红楼梦》英译底本分析 出处:《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以霍克思《〈红楼梦〉英译笔记》为线索,指出霍译《红楼梦》的底本并非仅为一家(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而是霍克思在参考多家版本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小说情节的理解而自己独创了一个"版本"。进而通过具体的译例,从人名、时间、细节以及章节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霍克思在翻译《红楼梦》过程中对原文所做的"改写",并指出对"西方读者"负责是霍克思对原文加以"改写"的主要目的,也是霍克思翻译思想的具体体现。
[Abstract]:Taking Hawkes'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nto English as a clu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original version of Hawkes' transl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s not just one (people's Literature Press, 1964). On the basis of referring to many versions, Hawkes created a "version"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lot of the novel, and then through specific translation examples, from the name of the person, tim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writ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made by Hawk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n detail and chapters, and points out that responsibility for the "Western readers" is the main purpose of Hawkes'"rewrit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It is also the concrete embodiment of Hawkes' translation thought.
【作者单位】: 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
【分类号】:H315.9;I0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红楼梦》的版本问题一直是红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林冠夫先生(2007:3)说:“据一粟《红楼梦忏书录》的著录计,钞本与梓本二者相加,总数达一百七十馀种,实际数量,当远不止此”。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红楼梦》的版本分为两大系统:一是脂评本系统,简称‘脂本’;二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洪涛;;论《石头记》霍译的底本和翻译评论中的褒贬——以《浅析霍克思译石头记中的版本问题》为中心[J];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海平,杨永洁;浅析《婴宁》的叙事技巧[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2 陈琳;;《红楼梦》叙事元话语及其模式构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胡姗姗;;“花雅之争”与《红楼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4 金蕾;;张扬与隐晦——试析《挪威的森林》与《红楼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5 王燕丽;;《红楼梦》人物描写的对比对衬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6 张阳;;论《聊斋志异》对唐传奇爱情题材的折射与升华[J];保定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赵一霖;;唐代狐书小说情节的叙事学观照[J];北方论丛;2010年01期
8 曹立波,张俊,杨健;北师大《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版本来源查访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张勇;;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角度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10 王丹丹;;明中期至清初传奇中末色之功能探究[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侯桂运;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宋金民;水浒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林沙欧;中国古代小说体叙事的历时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卢普玲;人物与叙述[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永泉;《儿女英雄传》考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7 向红;互文翻译的语境重构[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黄生太;《红楼梦》拟声词及其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黄长华;巴金小说叙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庆华;话本小说文体形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荷艳;《萤窗异草》叙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李苗菊;《世说新语》与《儒林外史》之叙事共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赵亮;从福尔摩斯的翻译看西方叙事技巧在清末民初的移植与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4 钟海英;叙事时距和时序艺术化操作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宁;叙事学视野下的《搜神记》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姚会涛;《红楼梦》情本思想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敏;《杜骗新书》新论[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邵贤敏;《夷坚志》梦幻故事的文化解读[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范书真;《聊斋志异》婚恋故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徐文翔;《聊斋志异》酒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晓寒;;从文化误译看译者的再创造——解读霍克思译《红楼梦》[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洪涛;《红楼梦》英译与东西方文化、语言[J];红楼梦学刊;2001年04期
3 陈可培;从文化比较看《红楼梦》英译本[J];红楼梦学刊;2000年01期
4 邱彦勤;;从《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看“忠实”的度[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王万庄;曹雪芹情、淫说管窥——读《红楼梦》第五回[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4年04期
6 李庆之;由《红楼梦》复佚引起的反思[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7 马谦卿;独树一帜的红学观──评《红楼寻真录》[J];甘肃社会科学;1994年05期
8 姚雪垠;要从小说美学上探讨《红楼梦》的成败得失[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9 弗朗茨·库恩,李士勋;《红楼梦》译后记[J];红楼梦学刊;1994年02期
10 冯黎明;古典人生哲学的解体──论《红楼梦》的时间意识[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琛瑶;;巨资未必成巨作 翻拍未必能翻新——评新版《红楼梦》[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2 吴雪梅;;让《红楼梦》青春永驻[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赵振江;;西文版《红楼梦》:一个促进文化交流的成功的经验[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顾鸣塘;;论《红楼梦》中人物与回目之关系[A];红楼梦人物论——一九八五年全国红学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5 何大堪;;论《红楼梦》的人物系统[A];红楼梦人物论——一九八五年全国红学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6 汪道伦;;《红楼梦》中的枢纽性人物——贾母[A];红楼梦人物论——一九八五年全国红学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7 刘宗棠;;领会“《红楼梦》的当代意义”的R劶荹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傅安辉;;《红楼梦》的现实意义——谈巨著给当代人的警示[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晓琦;;《红楼梦》和《周易》[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10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青;从朝鲜歌剧《红楼梦》看中国的文化输出[N];深圳商报;2010年
2 著名品牌战略专家 李光斗;从《红楼梦》看故事营销[N];中国服饰报;2010年
3 商报记者 李雪 刘妮丽;新版《红楼梦》的生意经[N];北京商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王佳;新版《红楼梦》 商业没“入戏”[N];中国经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侯丽;新版《红楼梦》中的艺校少年[N];中国文化报;2010年
6 聂伟;新版《红楼梦》的当代审美情怀[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李蕾;让中国同行惊叹[N];光明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胡兆燕;新版《红楼梦》让历史很受伤[N];中国财经报;2010年
9 记者 陈汉辞;新版《红楼梦》“略有盈余”[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10 伍荷;《红楼梦》出国巧变身[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帆;他乡的石头记:《红楼梦》百年英译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计文君;《红楼梦》小说艺术现当代继承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3 车瑞;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D];山东大学;2010年
4 陶小红;张爱玲小说与《红楼梦》[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5 吴松林;《红楼梦》的满族习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陈骁;清代《红楼梦》的图像世界[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7 沈杏轩;基于隐喻视角的《红楼梦》语言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丽霞;《红楼梦》岁时节令文学功能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9 黄生太;《红楼梦》拟声词及其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张晓磊;鲁迅与《红楼梦》[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佳;《红楼梦》中“愚”的美学意蕴探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任伟;《红楼梦》中请求言语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禹雅慧;试析《红楼梦》的影视戏剧改编得失[D];山西大学;2010年
4 龚琼;清代《红楼梦》戏曲的艺术创造[D];集美大学;2010年
5 樊恬静;《红楼梦》意象叙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麦宇红;《红楼梦》“V+的+N”结构探讨[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陈欢;乾隆嘉庆之际题红诗研究[D];集美大学;2010年
8 郑元会;《红楼梦》中隐喻翻译的必要条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赵仁军;略论《红楼梦》中的贵族母亲群像[D];安徽大学;2004年
10 张伟;从比较美学角度研究《红楼梦》人物对话语言翻译[D];暨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4099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0993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