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下文学作品中西方文化隐喻现象的美学思考
本文关键词:跨文化下文学作品中西方文化隐喻现象的美学思考 出处:《语文建设》2013年1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隐喻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发展历程的文化现象。在跨文化发展的形态之下,隐喻现象也不断地出现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展现出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特色与美学价值,同时对人类的精神思想与哲学意义也有所解读。
[Abstract]:Metaphor is a cultural phenomenon with a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 Under the cross cultural development form, the metaphor phenomenon also appeared in different literary works, show a very representative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aesthetic value of the human spirit, thought and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have also been interpreted.
【作者单位】: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分类号】:I04
【正文快照】: 隐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所指的是将两种并不相同的概念以隐性的方式联系起来,来暗示二者的关联性。这种联系是含蓄的,虽然性质不同,但仍具有相同点。隐喻现象的产生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更多的展现出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特色与美学价值,同时对于人类的思想精神与哲学意义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文斌;;论隐喻解读中的主体间性和隐喻间性[J];外语学刊;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光;;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浅析陌生化手段在“聊斋形象”创作中的运用[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张智义;关于华兹华斯诗学遗产价值的再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胡俐;黄春华;;浅析《印度之行》中的后殖民意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4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5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饶晓红;;“声音”与“愤怒”——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张晶;;文艺美学的当代建构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张静静;;人类苦难与艺术困境——论阿多诺的“奥斯威辛”命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何春耕;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情感化审美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继华;;宜:李渔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赵学勇;;叙事学视阈中的鲁迅阐释[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戴冠青;;朱熹的民间想象与闽南民众的崇儒精神[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戴冠青;;用审美心胸打造诗意人生——论《陈明玉吟稿》的美学价值[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5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戴方方;;《最蓝的眼睛》的多文本叙事结构和多元叙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烨;;用精神分析批评解读《小镇畸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马彩红;;浅析中国电视的“审美疲劳”[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10 万娜;;现代性作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视角[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5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8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贺彩虹;笑的解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吴丹;语言学术语汉译规范化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3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岳婷婷;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孔德鑫;爱·摩·福斯特的“联结”之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彬;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影响的辩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韩红梅;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对教育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10 胡潇;跨文化视野中《喜福会》的文化因素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宋晓春;;论翻译中的主体间性[J];外语学刊;2006年01期
2 杨叔子;科学与人文——相融则利 相离则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文斌;隐喻构建与解读的主体自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召荣;;评《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文化丛书》——兼论港台比较文学的研究策略[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3期
2 周启超;;文学理论跨文化的一个标本——略论现代斯拉夫文论的价值[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孙婷;;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之我见[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4 颜丽娟;;幽默背后的中西文化观之一二[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10期
5 崔宝衡;比较文学:跨文化的文学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6 倪祥妍;方汉文;;跨文化视阈中的“零余者”——郁达夫和葛西善藏比较研究[J];学术界;2010年10期
7 魏军;;浅析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问题[J];发展;2006年09期
8 刘介民;从跨文化到多边文化的研究[J];中国图书评论;2002年02期
9 黎卉芳,朱虹;跨文化的文学对话──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学术讨论会综述[J];中国比较文学;1996年03期
10 牛宏宝;“跨文化历史语境”与“影响研究”的方法论规定[J];江汉论坛;200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耀昌;;“滑铁卢”意味着什么——跨文化、跨门类作品解读中的主体[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潘啸龙;;论文学作品的“多义性”[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3 夏鲁明;;文学作品姓名翻译的探讨、反思与借鉴——以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 Blood Prince的两个中译本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梅韵;;歌颂、暴露与文学作品的倾向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1981年
5 王宇中;;作家及其文学作品中爱情婚姻模式的心理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夏鲁明;;文学作品姓名翻译的探讨、反思与借鉴——以《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两个中译本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晓苏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生琳;;从文学作品的倾向性表现看“审美意识形态论”的不合理性[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蔡运桂;;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与作家的主观能动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10 ;剑男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碧玉 毕飞宇 黄荭 整理;“文学作品的价值不能依附于别的东西”[N];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邓艮;跨文化阅读:抛开概念的积木[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王宏宇;跨文化文学理论研究的积极探索[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4 外文所 文雅;跨文化的文学理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胡文彬;小说母题的跨文化溯源[N];人民政协报;2002年
6 陈慧 河北省政协前副主席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不能一概而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本报驻京记者 吴越;如何叫醒沉睡的“熊猫”?[N];文汇报;2009年
8 胡良桂;守望理想是作家的天职[N];文艺报;2010年
9 周启超;略论现代斯拉夫文论研究的基本旨趣[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10 美国 理查德·布劳德海德 译 生安锋;让我们之间有一种交流[N];文艺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支宇;韦勒克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5 李胡玉;韩国民众文学与中国底层文学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静;跨文化领域下文学经典文本的颠覆与重构[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王雪舟;文学作品中的伦理边界问题探讨[D];南华大学;2011年
3 张磊;语用学与文学作品中的会话文翻译[D];四川大学;2006年
4 郭威;文学文本的大众媒介化[D];山西大学;2008年
5 常超;创造性思维与文学作品[D];吉林大学;2010年
6 杜宏;副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英汉互译[D];重庆大学;2008年
7 张明;文学作品意义阐释的历史变异性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8 王卓;文学作品中语义衔接的对比[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9 李s,
本文编号:14102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1028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