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人类学的元话语
本文关键词:关于文学人类学的元话语 出处:《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学人类学的元话语类似于语言学中对"篇章"的组织、分类、解释和评价,体现文学人类学言说方式及出发点,表达说话人的观点和立场,影响受话人甚至"语境"。中国文学人类学形成了独特的元话语,保证了这一学科的独立特性并在相当程度上左右这一领域的发展格局。在文学人类学的当代转型过程中,需要对以往的元话语进行总结、凝练与反思,重新理解和阐释"文学"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提升"当代"在文学人类学话语中的位置,在新的基点上推进文学人类学发展。
[Abstract]:The meta-discourse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is similar to the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ext" in linguistics, which embodies the way and starting point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and expresses the views and positions of the speaker. Chinese literary anthropology has formed a unique meta discourse. It ensures the independ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discipline and to a certain extent determines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is fiel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it is necessary to sum up, condensed and reflect on the former meta discourse. This paper reinterprets and interpre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mankind", promotes the position of "contemporary" in the discourse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and advances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on a new basis.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学人类学与当代文学批评范式转换”(11BZW007)
【分类号】:I0-05
【正文快照】: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人类学自比较文学中衍生,,之后有对文学与人类学关系的探讨,继而有文学人类学概念的提出和文学人类学的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其不断发展的态势和取得的长足进步,表明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要而言之,中国文学人类学是从破除既定的宏大文学理论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鹏艳;;论《天下无贼》的电影叙事与小说叙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刚欣;另一种角度看鸳鸯蝴蝶派[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杨巧丽;“王朔现象”与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现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冯建军;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及其教育——兼论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5 杨寿堪;人文主义:传统与现代[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6 沈艾娥;夹缝中的叹息——从话语主体的角度重读《桃花扇》[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陈吉猛;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审美主义倾向论略[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庞沁文;;现行出版学概论教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2007年02期
9 魏书胜;刘国华;;“哲学的问题”之历史类型及当代启示[J];长白学刊;2006年04期
10 董学文,盖生;文学原理的书写及学科未来构想[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生良;《庄子》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曾芬钰;论我国城市化战略的可持续性[D];厦门大学;2003年
6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彭泽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汪祚民;《诗经》文学阐释史(先秦—隋唐)[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侯晶晶;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明义;嬗变的村庄[D];福州大学;2003年
2 焦小婷;空间的诱惑——从接受之维谈小说艺术的空间观[D];河南大学;2001年
3 伍文亮;人性及其善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人性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4 陈建华;论明清杂剧的雅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胡笑瑛;论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叙事策略[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等菊;道德教育:生态学视界的研究及其合理性论证[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姣玲;姚燮诗歌创作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8 于凤银;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9 陶火生;我国小生产文化心理及其当代转型[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10 商昌宝;丑在《高老庄》中的艺术价值[D];延边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佳;;“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会议综述[J];文学评论;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祖晓伟;文学人类学:探索跨学科研究范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项目首席专家 叶舒宪;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文学人类学[N];光明日报;2011年
3 叶舒宪;文学人类学: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4 明江;“文学研究不应该仅仅是分析作家作品”[N];文艺报;2011年
5 彭定安;新世纪文学理论、批评新走向[N];辽宁日报;2001年
6 金永兵;给劳动者一份文学关怀[N];中国文化报;2002年
7 盖生;摄影文学的经典化取向[N];文艺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彭兆荣;仪式谱系:文学人类学的一个视野[D];四川大学;2002年
2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刘海丽;弗莱文学人类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大桥;中国语境中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野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代云红;中国文学人类学基本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左鹏;一种神话仪式理论的文学人类学意义[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杨莹;小说人物身份的态度元话语构建[D];宁波大学;2012年
3 李正伟;形式视域中的原型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骆晓飞;《金枝》与文学人类学[D];兰州大学;2007年
5 田佳;原型实践的局限与创新[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6 王晓利;基于语料库的元话语标记语“又”在《红楼梦》及其两英译本中的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王晓利;基于语料库的元话语标记语“又”在《红楼梦》及其两英译本中的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刘慧;人类学文学写作理论与实践[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395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39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