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洛古勃与西方存在主义作家之比较
本文关键词: 存在 创造 永恒 出处:《外语学刊》2012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俄罗斯白银时代作家Ф.К.索洛古勃在其创作中将世界、上帝和人的相互关系的问题置于存在主义的框架中进行思考。在索洛古勃的作品中,物质世界暂短的存在无法自我完善,臻于完美。真正的存在必须通过创造因素的参与获得。创造性的存在成为主人公自我追求的终极。本文试图通过对索洛古勃作品的分析以及与萨特、加缪等西方存在主义作家作品的比较,以揭示索洛古勃创作中"存在"的实质。
[Abstract]:The Russian Silver age writer. Phi kappa. Sologub in its creation in the world, on the framework of the relationship of God and man's problem in existentialism. In Sologub's works, a material world is unable to self perfection and perfection. The real existence must be obtained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factors the presence of creative participation. Become the protagonist of self pursuit of the ultimate.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Sologub works well with Sutter, Camus and other Western existentialist works, to reveal Sologub in the creation of "existence" of the substance.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А.Ф.洛谢夫的神话哲学美学思想”(10YJAZH04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03
【正文快照】: 1引言人类在迈进20世纪的同时,强烈地感受到生存与认知的危机。先前的认知根基开始动摇,人不再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是理性的。展现在人面前的是一个巨大的非存在的深渊,世界渐行渐远并物化为与人对立的恶之渊薮。这种同世界分离的情绪在当时俄罗斯颓废派和象征主义者的创作中得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增田,靳玉乐;论解释学视域中的课程实施[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2 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3 盛国军;环境伦理学的后现代性、意义及困境[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王奎清;文化博弈与文化整合[J];长白学刊;2005年05期
5 易高峰;生命体验: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6 朱华阳;《论主观》“公案”的理论解析——舒芜与胡风的思想比较[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7 李兵;解释学研究范式及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启示[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8 陈道远;论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日常性[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傅庆涛;法律解释的客观性探微[J];当代法学;2003年09期
10 苏琪;继承与颠覆:论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关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凡;;技术图景中人主体性的缺失与重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2 郭玮;;审美哲学还是实践哲学?——Bennett Reimer与David J.Elliott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比较[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红娟;对当代“无思”状态的反思[D];复旦大学;2004年
2 白新欢;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哲学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3 邢占军;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5 李庆宗;在理性与价值之间[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6 缪柏平;艾思奇哲学道路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7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何志鹏;人权国际化基本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郭爱妹;西方女性主义心理学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澜;伍德罗·威尔逊社会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海燕;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哲学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2 李英;镜与空[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东民;加罗法洛自然犯罪思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4 高亚春;论后现代思维范式的生成:关于德里达的解构策略[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李志强;灵魂的堕落,人性的悲哀——从对话理论看《姚尼奇》的创作[D];四川大学;2002年
6 徐振轩;海德格尔存在论技术观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7 李菲;二战后美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伍香平;论体验及其价值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海青;批判的价值——休谟哲学的反形而上学倾向[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祝莉萍;马克思对西方传统哲学的超越及其后现代视界[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郑永旺;《罪与罚》的戏剧特征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2 金亚娜;俄罗斯神秘主义认识论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俄罗斯文学背景文化研究之一[J];外语学刊;2001年03期
3 何晓鹏;苦难与救赎——评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创作心理[J];外语学刊;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胜莉;;世界的荒谬与个人的孤独——浅析存在主义文学观[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许彦政;;《围城》与《局外人》存在主义之比较[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毛翰;;诗是发现,还是创造[J];名作欣赏;2009年13期
4 田玲华;;比较文学方法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5 崔斌;;后现代语境下存在主义美学的当代意义[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07期
6 张帆;;西方现代艺术守护神——解读杜尚艺术思想的破坏性[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年02期
7 陈利光;;简谈小说中人物塑造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年11期
8 于江龙;;从“以创补失”看许渊冲翻译中的文化补偿思想[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年07期
9 蒲卫平;对艺术的新理解──从总体角度看艺术[J];涪陵师专学报;1999年03期
10 王云芝;探索美的奥妙 创造美的生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解玉斌;;观念艺术的哲学基础[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震;理解的真理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菲菲;许渊冲译诗中的“竞赛”与“创造”艺术[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郭宾;浅析人类的艺术创造[D];山西大学;2005年
3 刘东明;残缺世界里的思想行者[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凡;视觉艺术中的挪用[D];清华大学;2005年
5 曾敏慧;生命的审美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熊念双;存在主义哲学视野下于连与祥子形象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7 牟学苑;和而不同[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陈朗;论雅斯贝斯的悲剧学说[D];苏州大学;2003年
9 郭雯;精神与存在[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10 孙隽莹子;论文学镜意象中的“我”[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612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61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