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理论时代”的文学理论如何可能
本文关键词: 后理论 后现代性 后形而上学 文学理论重构 出处:《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伴随当代思想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言说方式的变革或转型,现代性理论范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后理论"或"理论之后"等议题成为学术反思的前沿热点问题。从批判理论的视域看,"后理论"应该是一种具有解构批判精神的后现代性理论范式。"后理论时代"的文学理论重构,不仅仅是当代文化急剧变化的一种回应,它更是一种批判性的质疑。因此,现实关切和批判向度成为当代文学理论重构所亟待解决的文化政治议题。
[Abstract]:With the change or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mode of thinking, mode of thinking and mode of speech, the paradigm of modernity theory is facing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and crises. Issues such as "post-theory" or "after theory" have become a hot issue in academic reflection. "Post-theory" should be a post-modernity theoretical paradigm with deconstruction and critique spirit. The re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theory in "post-theoretical era" is not only a response to the dramatic changes in contemporary culture. Therefore, realistic concern and critical orientation become th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issues to be solved urgently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文学院;
【基金】:辽宁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基础理论研究课题:“社会转型语境中的文学批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时代的文化思想已经进入到“后”时期。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情形是,“后”(post-)这一极具前沿色彩的词缀,不断地附着于诸多传统概念之上,发动起一场又一场的词语偷袭战,颠覆瓦解了一系列语词的传统意涵。后现代主义、后形而上学、后哲学文化、后工业社会、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长成;;法兰克福学派现代性批判的理论路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熊亚菲;;摇摆的启蒙者——从赵树理的作品结构看他的双重立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3 吕宏波;;福柯的话语批判理论与知识分子职守[J];北方论丛;2006年05期
4 周亚君;;浅论启蒙话语的流变及知识分子启蒙身份的反思[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5 高鹏;;决裂与传承的辩证统一——浅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胡继华;;“人”的主题与中国现代文论的自我调整(1949—2009)[J];当代文坛;2009年05期
7 徐嘉;;中国近代启蒙的伦理向度[J];道德与文明;2005年06期
8 路文彬;;男性主义迷途——从丁玲写作个案看中国女性的现代性异化[J];东方论坛;2007年06期
9 符杰祥;;中国新文学者的启蒙理想与百年命运——以鲁迅与“五四”为线索[J];东方论坛;2009年02期
10 黄学胜;;德国浪漫主义与启蒙之间思想关联初探[J];东方论坛;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邵龙宝;;儒学传统与启蒙思想的纠葛和张力——对儒学现代生命力的一种阐释[A];《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振林;;现代性的哲学视域[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何小青;公共艺术发展路径的向度分析[D];上海大学;2011年
4 王超;苏格兰启蒙政治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李汇;现代性视野中的1980年代探索戏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刘中起;理性主义的范式转换及其当代价值[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李新安;阿伦特公民政治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黄学胜;青年马克思对启蒙的扬弃[D];复旦大学;2010年
9 姜海波;论马克思对施蒂纳历史观的批判[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施向峰;现代政治道德的内在理路[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柳;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及其当代人格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岳光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张永;论刘震云小说的悲悯情怀[D];南京大学;2011年
4 朱贝伦;论中国现代政治标语、口号中的暴力美学[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马碧霄;韦伯对唯物史观的批判与唯物史观的当代性问题[D];复旦大学;2011年
6 罗伟;对伯林消极自由的再思考[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7 简显鹏;美学与革命[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毕利年;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哲学观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9 任超;狄德罗启蒙主义戏剧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董宁;潘登尼斯的教育与成长[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阳;;“文学批评个人化”:在后形而上学范式下[J];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05期
2 熊毅;;论后现代视阈下的主题学特征[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帕特里克·D.·弗洛斯;李佳;;东南亚的策展转向及现代的身后事(2008)[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1年07期
4 周韵;;20世纪西方先锋派理论研究述评[J];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06期
5 李红秀;;大众传媒与文学的后现代性[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袁源;;“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继承与超越——对比分析《白雪公主后传》中的保尔和《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普鲁弗洛克[J];名作欣赏;2009年02期
7 刘阳;;在后形而上学意义上重建文学本体论——新世纪文学本体论研究的理据分析[J];学术月刊;2009年08期
8 肖明华;;文学理论的未来:走向反思性的文学理论知识生产[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年06期
9 时胜勋;;文化整体性与艺术命运[J];粤海风;2007年02期
10 鲍玉珩;利奥纳多·加勒雷;宋东红;;后现代主义的再认识:概念,理论,文化艺术[J];电影评介;2008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傅其林;不为人知的杰作[N];文艺报;2009年
2 (美国)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陈永国译;全球化与赛博朋克[N];文艺报;2004年
3 任昕;海德格尔与现代性后现代性诗学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4 张大为;在对后现代幻象的超越中重新展开[N];文艺报;2002年
5 宁媛 饶思中;要消费,,更要承担责任[N];文艺报;2004年
6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供稿,桂琳整理;文化研究与当代文学理论新趋势[N];光明日报;2001年
7 曾军 整理;为什么要提出新理性精神?[N];社会科学报;2003年
8 丰书;后现代艺术的悖论[N];中华读书报;2002年
9 ;高扬新人文精神的旗帜[N];社会科学报;2002年
10 王宁;中国现代文学的世界性和全球性:一种新的断代[N];文艺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洪洋;当艺术成为一个疑问[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2 侯斌英;空间问题与文化批评[D];四川大学;2007年
3 谢纳;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D];辽宁大学;2008年
4 赵颖;想象与文学翻译的“团结”[D];河南大学;2009年
5 毛娟;“沉默的先锋”与“多元的后现代”:伊哈布·哈桑的后现代文学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莫运平;诗学形而上学的建构与解构[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红刚;后现代主义和中国——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艺术文化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赵晋芳;论鲍曼的现代性[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钟金花;后现代—一种新的元叙事的合法化进程[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占晓娟;人类精神家园的追求[D];苏州大学;2004年
5 康世伟;后现代混合媒体艺术的美学现象及解读方式[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6 胡淼森;鲍曼的后现代时空体验论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7 黄茂文;批评理论的现代性视野:批评空间的开创[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大为;存在与语言[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9 姜波;图像化时代与文学的后现代性[D];吉林大学;2006年
10 蒋雍;论从现代到后现术“视觉方式”的转变[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659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65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