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形成过程中的“日本因素”
本文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艺学 中国现代美学 日本近现代文艺学 日本近现代美学 出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很大程度上遵循着"西方—日本—中国"的运行模式和轨迹。促成日本近现代文艺学、美学对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学科影响的主要因素:一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大面积的移植西方文艺理论和美学著作,给正在迷惘和摸索中的中国现代文艺学、美学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二是中国传统文论、美学思想实现现代转型的现实需要;三为中日文化的共同性,使中日近现代文艺学、美学有着会通的线路。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of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and art, to a great extent, follow the operating mode and track of "Western-Japan-China", which has contributed to the modern Japanese literature and art and aesthetics to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esthetic discipline are as follows: first, since the Meiji Restoration, Japan has transplanted western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eories and aesthetic works in a large area to th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which is in the process of being lost and groped. Aesthetics provides valuable academic resources; Second, the realistic need of realizing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ry theory and aesthetic thought; The third is the commonality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culture, so that Chinese and Japanese modern literature and art and aesthetics have a link.
【作者单位】: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BZW012)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文艺学、美学作为现代形态的学科,20世纪中后期才在中国得以建立和发展,但20世纪初的“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将西方一些近现代学术思想、观念、体系和方法译介到中国,对中国文艺学、美学学科的创立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的现代文艺学、美学学科也是在明治维新以来全面学习西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高建平;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J];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01期
2 方长安;中日近现代文学关系逆转发生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娟;翻译研究中的历时描写[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熊涛;;寻找梦幻岛 日本动画电影的文化特质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张运君;京师大学堂和近代西方教科书的引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陶士和;试论中国留日学生与晚清政局的大变动[J];北方论丛;2003年05期
5 徐忠明;比较视野中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特点——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读后[J];比较法研究;2000年02期
6 贾小叶;“中体西用”论不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7 史革新;辛亥革命与近代科学传播[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8 王国强,邹桂香;西学汉籍东传日本述略[J];图书与情报;2004年05期
9 戎宁;论包装设计生态化与民族文化[J];包装工程;2004年06期
10 邓阿宁;论唐代中日往来诗歌交流[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樊志民;强百发;;中日韩农书的翻译及其传播研究[A];第六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章清;;省界、业界与阶级:近代中国亚文化圈世界的形成——略论近代中国政治共同体形成的困局[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卷)[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周汉华;中国法制改革论纲:从西方现实主义法律运动谈起[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别传武;信息资源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4 孙成武;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郑家福;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陆远权;重庆开埠与四川社会变迁(1891—1911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何英莺;论战后日美军事同盟中的摩擦关系[D];复旦大学;2003年
8 范霄鹏;文化品质[D];清华大学;2003年
9 洪庆福;神秘主义文化视域中的中西诗学本质“合一”论[D];苏州大学;2003年
10 吴功荣;中美外交思想传统的比较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s,
本文编号:14690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69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