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比较诗学的对话危机及诗学话语转型
本文关键词: 中西比较诗学 对话 危机 话语转型 出处:《江淮论坛》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寻求对话是当代中西比较诗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和主张。究其根源,一方面是中国传统诗学在西方诗学冲击下凸现出的"现代转型"使然,另一方面是西方比较诗学界对于包括中国传统诗学在内的东方文化视野的吸纳所致。当代中西比较诗学对话的危机,不仅体现对于片面地将"对话"解释为"理解与沟通"的理论解读层面,而且存在于机械地套用西方诗学话语"阐发"中国诗学话语的具体实践层面。而破除中西诗学对话危机的出路在于突出对中西诗学话语的语言性分析,通过对中西诗学话语的分野、融合和转换的揭示、归纳和总结,为中西诗学深层次的理论对话的展开创造必要的条件。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将不可避免地告别惯常的文化或哲学比较模式,围绕着中西诗学话语的分野、融合和转换这一主轴,坚定地走向中西诗学的语言阐释之途。
[Abstract]:Seeking dialogue is a hot topic and proposi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nd Western comparative poetics. On the one hand, it is caused by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oetics under the impact of western poetics. On the other hand, the western comparative poetry circles absorb the oriental culture vision, including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oetics, and the crisis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nd Western comparative poetics dialogue. It not only reflects th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dialogue" as "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a one-sided way. Moreover, it exists in the practical level of mechanically applying the western poetic discourse to "elucidate" Chinese poetics discourse, and the way out to break the crisi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 dialogue lies in highlighting the linguistic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 discourse. Through the divi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 discourse, fu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velation, induction and summary. The study of comparative poetic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will inevitably bid farewell to the usual cultural or philosophical comparison model and revolve around the sepa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 discourse. Fu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is main axis, firmly towards the way of language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oetics.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西比较诗学的语言阐释”(04CWW003)
【分类号】:I0-03
【正文快照】: 当代社会是一个强调对话的社会。在对话成为时代主潮的背景下,中西比较诗学的基点也一跃从“比较”转向了“对话”,走向对话成为中西比较诗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中西诗学对话在大大拓展了中西诗学比较研究的视野及思路的同时,自身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走向对话的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寿桐;;中国新人文主义文人群体的确认[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乐黛云;为了活泼泼的整体生命——《叶维廉文集》序[J];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3 徐学;“秘响旁通”与西方的互文性理论——兼谈对比较文学认识论的意义[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曹顺庆,蒋晓丽;论现代文学中“洋雅”与“土俗”之战[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康连星;庞德与中国古典诗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兰毅辉;范示思维论[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1992年01期
7 刘阳;柏拉图迷狂说重估——关于《西方美学史》一处长期学理迷误的辨正[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刘志国;超越的精魂——论冯至的《十四行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2期
9 薛永武;论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创造的辩证法[J];济宁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10 王光武;张阿维;;东西方文化与设计比较[J];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D];暨南大学;2001年
2 伍世昭;比较诗学视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灵诗学[D];暨南大学;2002年
3 向宝云;曹禺悲剧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皇甫晓涛;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的再阐释与现代文化的重构[D];四川大学;2003年
5 易崇辉;时间的线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芮宏明;钱穆文学研究述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8 朱巧云;跨文化视野中的叶嘉莹诗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9 秦艳贞;朦胧诗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10 钟华;思与诗的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昆;狂飙时代的灵魂交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祝春华;主体的泯灭与个性的崩溃——关于“非个性化”理论的知识谱系的解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罗梅;九十年代中国诗歌的探索[D];四川大学;2002年
4 杨晓林;从“夷”到“他者”——中国文学中“异”的形象学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杨再红;论王国维悲剧观的本土特征[D];新疆大学;2003年
6 李佑坝;庞德诗歌的美学阐释[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彭立鸿;普列汉诺夫与中国现代文艺思潮[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金粉;胡适和金yP镇的社会问题剧比较研究——以<终身大事>和<李永女>为中心[D];延边大学;2003年
9 李剑;在时间中自由地审美[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冯立波;从文本层次理论看汉诗英译文本的翻译批评问题[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启蒙之对话[J];文史知识;2011年07期
2 蔡武;;“六合一家 心心相印”[J];文史知识;2011年07期
3 米歇尔·艾森豪威尔;;近距离对话[J];文史知识;2011年07期
4 伯恩哈德·洛伦茨;;启蒙是什么?[J];文史知识;2011年07期
5 马丁·罗特;;面临挑战 共同研究[J];文史知识;2011年07期
6 施伦克;;艺术:作为一种思想方式[J];文史知识;2011年07期
7 林公翔;;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对话——评2000上海双年展[J];艺术·生活;2001年02期
8 翁菱;张黎;;“留注中国当代艺术”——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对话[J];艺术·生活;2006年05期
9 周卫民;徐恩存;陈文灿;王平;;艺术——生活,时代的阅读——艺术传媒异度空间的交流与对话[J];艺术·生活;2003年04期
10 何晓云;;庄子之“游”与席勒游戏说的对话[J];群文天地;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章润娟;;女人的错误?男人的错误?——由肖鲁《对话》及署名权争论引发的思考[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斯义宁;体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N];文学报;2001年
2 张萍;从“道与逻各斯”到“名与逻各斯”[N];文艺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彭俐;中国当代艺术开始与世界良性对话[N];北京日报;2001年
4 国理;我国学人积极参与国际文学理论对话[N];文学报;2001年
5 胡经之;文艺学多些对话好[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鲍尔吉·原野 丁宗皓;关于“新乡村主义”的对话[N];新疆日报(汉);2001年
7 ;文学要寻求光明[N];文学报;2002年
8 童庆炳;全球化时代的文学会消失吗?[N];学习时报;2001年
9 钱中文;各具特色的对话 交往哲学与诗学[N];文艺报;2001年
10 童庆炳;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文学批评会消失吗?[N];文艺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江艺;对话与融合:余光中诗歌翻译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义红;作为批评形态的文学论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钟鸣;[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3 闫爱华;论文学阐释的限度[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段丽丽;论姚斯的接受理论[D];新疆大学;2005年
5 李亚旭;批评伦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晗;解读乌托邦的两难困境[D];郑州大学;2007年
7 江春燕;阅读本体:在对话中重构[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珏;翻译研究:从接受美学到多元阐释[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高云;语境与文学作品中会话含义的翻译[D];兰州大学;2007年
10 张尔曼;艺术真理与诠释学方法[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690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69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