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通向“文学整体”的理论

发布时间:2018-01-28 17:25

  本文关键词: 文学 整体 社会理论 出处:《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当前学术界借助"社会理论"对文学所做的种种政治色彩浓厚的分析,有相当一部分既无真正的政治目标,更无实现这些目标的依托,而这关键是缺乏对文学整体的尊重与信心。文学不只是形象化地反映时代,更是开拓着时代的可能性,因为文学的历史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起源与目标。只有当文学研究者共同维护一个活的精神传统时,文学研究的政治期许才成为可能。
[Abstract]:At present, with the help of "social theory" of the literature to do a variety of strong political color analysis,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neither real political goals, not to mention the support to achieve these goals. The key is the lack of respect and confidence in the literature as a whole. Literature not only reflects the times vividly, but also exploits the possibilities of the times. Because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has its own relatively independent origin and goal, it is only when literary researchers jointly maintain a living spiritual tradition that the political expectations of literary research become possible.
【作者单位】: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一、视野与本业作为文学研究者,我们已经习见一种说法:“社会理论视野中的文学研究”。这并非意味着需要社会理论家来告诉我们文学是什么,而是希望能够从他们对文学的认识反向把握社会理论富于启发性的思路,将后者打造成文学研究者自己的学术武器。这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明香;从“文化帝国主义”到“跨文化传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杨俊蕾;“文化研究”在当代中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于沛;对近代大国崛起的文化思考[J];北方论丛;2005年01期

4 付德根;英国精英文化批判[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石中英;论国家文化安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汤宇华;大众文化与“大众的文化”、“文化的大众化”[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7 杨峥峥;儿童流动图书馆资金筹集及运作机制探析——以张掖儿童流动图书馆为例[J];图书与情报;2005年03期

8 吕屏;黄莉;;论构建和谐社会中媒体的角色困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李文婕;《黑暗的心》的象征手法[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李广琼;信息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化形态[J];湘南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韩水仙;;雷蒙德·威廉斯的传播思想概述[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2 何小菲;;“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2 李建英;乌托邦理想的超越与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郭海文;唐五代女性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何志鹏;人权国际化基本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张盾;现代性问题图景中的马克思哲学革命[D];吉林大学;2004年

7 李明明;欧洲联盟的集体认同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武新军;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倾向”[D];复旦大学;2004年

9 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刘彤昊;建造研究批判[D];清华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秀;荣格原型理论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唐欣玉;后殖民翻译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3 李晓彬;西方文化研究的历史演进与文化症候[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曹蓉蓉;乔治·爱略特小说《米德尔马契》中的消费主义[D];浙江大学;2004年

5 肖力波;检警关系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6 郭文元;对农民实利的守护[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邹芳;《一位女士的画像》:从文化精神分析的角度看伊莎贝尔·阿切尔的神经质性格结构[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朱利民;质疑新文学“不证自明”的现代性[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9 范玉;遥远的回响[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10 邱金英;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锡民;文学批评与法律环境——莎评“新成果”引出的话题[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2 梅美莲,朱晓晖;文学批评言语行为意义观[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李建国;文学批评学科意识的学术史考察—以目录为对象[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4 李静;;卑从的艺术与自由的艺术[J];南方文坛;2006年05期

5 陈雪军;;文学批评功能刍议[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年02期

6 姚景利;;窗及其研究[J];才智;2008年03期

7 郭云;;论以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为旨归的文学阅读[J];山花;2010年22期

8 牛寒婷;;重返文学批评的场域[J];文艺评论;2011年05期

9 梁永安;;批评的本质[J];当代作家评论;1986年06期

10 黄良;新时期文学批评的思维走向[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凌继尧;;中国艺术批评史的研究对象[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宇宏;文学批评的“九多九少”[N];光明日报;2003年

2 张涛甫;微博时代,专业批评如何作为[N];文汇报;2011年

3 解玺璋;80后写作挑战文学批评[N];北京日报;2004年

4 范玉刚;文学批评失落了什么[N];学习时报;2004年

5 郑正;文学批评怎么能这样写[N];重庆商报;2000年

6 张立国;文学批评之前瞻[N];河北日报;2001年

7 秦 俑;文学批评的德性[N];陕西日报;2003年

8 吴亮 杨扬;或前或后:文学批评的位置[N];文学报;2003年

9 葛红兵;文学批评时代的终结[N];文学报;2003年

10 本月撰稿 梁鸿鹰;呼唤文学批评 实效性的回归[N];文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2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3 杜瑞华;弗洛伊德与文学批评[D];苏州大学;2008年

4 刘进;文学与“文化革命”: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学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刘海丽;弗莱文学人类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粤;解构与“误差”[D];吉林大学;2008年

7 汪军;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批评[D];东南大学;2005年

8 安佰鸿;理查德·罗蒂的文化观念和文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温恕;文学生产论:从布莱希特到伊格尔顿[D];四川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春雷;试论审美经验在文学批评中的意义[D];厦门大学;2002年

2 蓝爱国;当代文学批评:多维视野中的身份意识[D];中南大学;2005年

3 李玲玲;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樊义红;作为批评形态的文学论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丽;论认识论与体验论相融合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定青;症候式阅读与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谢鹏;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及其在中国的接受[D];湘潭大学;2005年

8 卢凤平;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视野与文学批评[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晔;对“理论的批评化”和“批评的理论化”争论的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赵勇宾;文学与法律的对话[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711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711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2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