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奥威尔问题”——汉语文学之语言问题的断想

发布时间:2018-01-28 20:14

  本文关键词: 奥威尔 汉语文学 语言知识 文学研究 乔姆斯基 意识形态 极权主义 苏格拉底 汪曾祺 日常生活 出处:《小说评论》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文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即探寻能够超越一时之社会需求及特定成见的某种价值观。——哈罗德·布鲁姆一、"奥威尔问题"在《语言知识》一书序言的开篇,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1928—)曾经提出两个非常有趣的问题:(1)"为什么我们获得的材料如此之少,而产生的知识却如此之多?(How We can know so much given that We have such limited evidence)他称之为"柏拉图问题";(2)"为什么可资利用的材料如此之多,而我们的知识却如此之少?"(It is the
[Abstract]:The ultimate goal is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some value can surpass social demand temporarily and certain prejudice view. - Harold Blum, "Orwell problem" in "language knowledge" a Book of the opening, the American linguist Chomsky (1928 - two) was a very interesting question: why "(1) we get the material produced so little knowledge but so much? (How We can know so much given that We have such limited evidence) he called" Platon problem "; (2)" why so many materials can be used, and our knowledge is so little? "(It is the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分类号】:I045
【正文快照】: 文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即探寻能够超越一时之社会需求及特定成见的某种价值观。——哈罗德·布鲁姆一、“奥威尔问题”在《语言知识》一书序言的开篇,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1928—)曾经提出两个非常有趣的问题:(1)“为什么我们获得的材料如此之少,而产生的知识却如此之多?(HowWe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清华;;当代文学如何处理当代经验[J];文艺争鸣;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邦金,申定宝;传统走向现代的语言之路——从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谈起[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2 陈祥明;;注重形式美与提高鉴赏力——中国绘画鉴赏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陈虹;;西方现代童话中的成长仪式原型及文化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蒯群;;简论席勒美育思想之现实价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张公善;;西方古代生活观的三大范式——生活诗学基础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袁路;;浅谈审美教育的实质和现代美育建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7 吴松;;网络游戏审美特征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8 张玺;;科技与人文精神断裂后的反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9 张佳;;试论文艺的审美律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10 金松林;;通俗化·本土化·生活化——当前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孙斌;张艳芬;;谁之道德与何种现代化——儒家道德与现代化问题[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艳芬;孙斌;;谁之道德与何种现代化——儒家道德与现代化问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3 叶世祥;;审美主义的勃兴和式微:20世纪80年代以降文论话语的转型[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4 周琦;;生态文明建设视阈下的生态伦理与伦理对策[A];2013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3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云霞;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D];吉林大学;2011年

8 潘汝;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宗教情怀与艺术魅力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雪梅;中国现代小说的音乐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黄丽萍;关于现时香港初中戏剧课程的美育导向[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石小娇;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石洁琼;江南茶馆设计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4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5 方焓;生态美育视域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邬丽丽;休闲研究的社会学范式[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彩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成才[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玉双;论语文教育的审美化[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章涤凡;基于审美教育理念的中医药创新人才素质结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林志伟;新时期先锋诗人诗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余华;张清华;;“混乱”与我们时代的美学[J];上海文学;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弗兰西斯·马尔赫恩;孟登迎;;瓶中信:文学研究中的阿尔都塞[J];中外文化与文论;2009年02期

2 南帆;练暑生;王伟;;多维的关系[J];文艺争鸣;2009年09期

3 周景耀;刘锋杰;;文学与政治:可以“想象”与超越偏见[J];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4 汤拥华;;文学终结论:文学理论的救赎与反思[J];文艺争鸣;2008年03期

5 李娟;;喧闹的话语,寂寞的文学[J];读书;2009年02期

6 王逢振;;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的关系[J];文学前沿;2000年01期

7 南帆;关于文学性以及文学研究问题[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王晓岗;;审美意识形态论是第一原理吗——对文学理论教学的一个想法[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王晓岗;;审美意识形态论是第一原理吗——对文学理论教学的一个想法[J];前沿;2009年02期

10 胡克俭;;母语文化是我们的家——老舍文学语言观透视[J];甘肃理论学刊;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龙;陈粤;;美学和意识形态的虚妄——浅谈保罗·德曼的“文学性”理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2 ;后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3 骆贤凤;;文学翻译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述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娜;;权力话语对译本的影响——《简·爱》不同译本的个案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陶东风;;文学的知识生产与文学研究的机制创新[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6 刘娜;;权力话语对译本的影响——《简·爱》译本的个案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郭跃辉;;新时期外来文论教材对我国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王善忠;;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研究[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许明;;作为科学的文艺学是否可能[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吴元迈;;文艺与意识形态[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帆;研究方法、过度阐释与二元对立[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陈闻;性别文学研究与两性和谐[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张煜;文学研究的当代性与世界性[N];文艺报;2005年

4 明江;“文学研究不应该仅仅是分析作家作品”[N];文艺报;2011年

5 黄震云;当前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两个课题[N];人民政协报;2002年

6 陈平原;俗文学研究的精神性、文学性与当代性[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刘悦笛;“全球化”和“拟像”时代的文学命运[N];文艺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王小宁;文学研究开拓全方位视角[N];人民政协报;2001年

9 毛正天 徐燕来;当前文学研究中相关问题的理论讨论[N];文艺报;2005年

10 王 沁;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研究[N];学习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仲乐;文化批评的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田龙过;后现代文学提问方式和问题域的转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杨东篱;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5 朱首献;人学文学论[D];浙江大学;2005年

6 刘小刚;创造性叛逆:概念、理论与历史描述[D];复旦大学;2006年

7 徐翔;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神话化现象批判[D];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

8 臧运峰;新批评反讽及其现代神话[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徐承;高友工中国抒情传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吴,

本文编号:14714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714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1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