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新儒学背景下元代艺术精神的形成与拓展

发布时间:2018-02-01 05:16

  本文关键词: 新儒学 艺术精神 散曲 文人画 出处:《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元代是中国古典艺术史上继魏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性张扬的时代,元代的艺术作品体现出与前代迥异的审美理念。元代艺术精神的形成与当时的主导意识形态——新儒学息息相关。通过自身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元代士人对以程朱理学、象山心学为代表的新儒学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接受和改造,发展和完善了"心境说"、"性情说"等审美范畴,拓展出独具特色的元代艺术精神。正是在此基础上,元代艺术家最终确立了中国古典文人艺术的基本范型。
[Abstract]:The Yuan Dynasty was a time of publicity after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lassical art. The artistic works of the Yuan Dynasty reflect the aesthetic idea 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The formation of the artistic spirit of the Yuan Dynas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leading ideology at that time-Neo-Confucianism. Through its own creative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Scholars in Yuan Dynasty accepted and reformed the aesthetic thoughts of Neo-Confucianism, such as Neo-Confucianism represented by Cheng Zhu Neo-Confucianism and Xiangshan Xinxue, and developed and perfected the aesthetic categories such as "mood theory" and "temperament theory". It is on this basis that the artists of the Yuan Dynasty finally established the basic paradigm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i art.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江西师范大学博士学科建设基金资助项目
【分类号】:J120.9
【正文快照】: 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元代的艺术精神充满矛盾又极富灵性。以政治文化背景而论,蒙古贵族入统中原、游牧民族文化与汉文化彼此冲突,作为当时艺术创作主体的士人集团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生存状态极其压抑。以艺术创作而言,元代又是个性充分张扬的时代——元杂剧横空出世、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李霞;论道家在宋明新儒学形成与演变中的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杨星;;罗从彦之政治思想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雷戈;;中国思想史研究中的概念省思[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5 林济;;程敏政统宗谱法与徽州谱法发展[J];安徽史学;2008年04期

6 王叙黄;;略谈游酢及其在安徽的事迹[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7 江璞;;试析影像对绘画的影响和启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贺为才;;作为生态文明界标的徽州村镇人居环境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吴欲波;;风水林探源与当代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9期

10 付长珍;宋儒境界的价值蕴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玲玲;吴斌;;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陶艺的民族性[A];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卓长春;;军事院校开设美术理论课程的意义及实施[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3 高建立;;闽学与佛学之关系研究——以朱熹哲学思想为中心[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进;;朱熹宗教观探析[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高建立;;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晓媛;;汉画中的园林植物研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尹爱青;;解放、创造、发展——生命质量提升的本质意义——音乐审美教育人学价值透视[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黄石明;;论“乐”:泰州学派韩贞美学思想的审美模式[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9 郑梅钦;;宋代闽学家养生文化及其意义[A];第十五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谢红;;毛泽东的《实践论》和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学说[A];湖南省第六届研究生创新论坛之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分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黄志坚;全面报酬、敬业度和绩效的作用关系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宋金民;水浒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阴澍雨;明代写意花鸟画溯源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9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王娟;汉代画像石的审美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素素;论中国文化对庞德诗歌创作的影响[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李天翔;费尔南多·波特罗艺术述评[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媛媛;论传统中国文人画的中和之美[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电春;模仿古文篇章写法,提高记叙文写作水平[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桂珊;况周颐词作研究[D];安庆师范学院;2010年

6 邹文兵;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盘长纹艺术符号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黄欣凤;论疏体画风对传统人物画的影响及其审美渊源[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梅;文人山水画点景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利娟;谢良佐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周杨波;杨时理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会明;;从起源的角度看行为艺术[J];理论月刊;2006年S1期

2 翟志立;;索源求真透悟妙理——浅析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与艺术精神[J];美与时代;2008年03期

3 赵洪涛;;建构日常生活艺术之维之可能[J];求索;2011年04期

4 亦然;评《创造与选择──论前期创造社的文化艺术精神》[J];山东社会科学;1996年03期

5 刘少航;庄子:中国艺术精神道统的开创者[J];艺术教育;2005年02期

6 刘建国;;虚拟世界与艺术呈现的困境[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黄春燕;;《文心雕龙·物色》:中国艺术精神蜕变之印迹[J];中文自学指导;2006年02期

8 靳昕;董中锋;;马克思恩格斯对艺术精神的构建[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9 史仲莲;;透过高炀新作“时间的记忆”看物质主义下的“贫穷艺术”[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S2期

10 王新勇;土家族艺术精神初探[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吴元迈;;再谈文艺和意识形态的关系[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王雪峰;当下文化语境中弘扬现实主义艺术精神的意义(上)[N];美术报;2007年

2 周星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时代艺术精神的展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范曾与杜维明谈中国的艺术精神[N];学习时报;2010年

4 楼宇烈;艺术要有鲜明的社会伦理内容[N];中国艺术报;2007年

5 徐家玲邋严长元;环铁艺术区:拿什么特色来提速?[N];中国文化报;2007年

6 金雅;促进“人生艺术化”[N];文艺报;2007年

7 何林军;现代主义艺术精神论略[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8 李希凡;填补空白的文化工程[N];人民日报;2007年

9 任美;《艺术沙龙》新走向[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中山大学博士生 郭冰茹;阐释中的艺术再创造[N];文艺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徐华;汉魏之际艺术精神的嬗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涛;俯仰天地与中国艺术精神[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屈勇;唐君毅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黄永健;艺术文化论—艺术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论[D];西南大学;2008年

2 孙文婷;论徐复观“为人生而艺术”的文艺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夏涛;徐复观艺术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徐燕;艺术精神:自然人性的回归与超越[D];苏州大学;2006年

5 崔红文;理性与信仰视域下的中西艺术精神[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程泽明;哲学与思想史视野中的《中国艺术精神》[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罗姗姗;论信仰在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8 向玲玲;新媒体艺术的美学语言[D];厦门大学;2006年

9 李骏逸;找寻心灵的自由——论朴素艺术的精神启示[D];天津美术学院;2010年

10 熊凯;论基督教文化在文艺复兴的艺术成就中的积极作用[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810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810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4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