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幽暗——比较荷马《奥德赛》与柏拉图《斐多》的冥府教谕
本文关键词: 荷马 《奥德赛》 柏拉图 《斐多》 冥府 出处:《思想战线》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作为古希腊诗教传统的重要源头,荷马史诗极大地影响了古希腊人对生命和人性的理解,荷马在史诗《奥德赛》中,借奥德修斯的冥府之旅教育古希腊人应如何看待死亡,如何理解生命的有限性。对此,柏拉图在《斐多》中提出了有别于荷马的见解,他以苏格拉底临终之作的大地神话悄然取代了荷马的冥府之行,向我们描述了幽冥世界的另一种幽暗。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告知我们:死后的去向与生前所受的智慧修习及美德有关,就此而言,古风诗人与政治哲人虽然都讲述了灵魂的归宿,描述了冥府的情状与地貌,向我们这些必死的凡人预告了未知但命定的路,但他们却把我们引向不同的冥府,为我们的生命终点蒙上不同的幽暗。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ancient Greek poetic tradition, Homer epic greatly affected the ancient Greeks' understanding of life and human nature. In the epic Odyssey, Homer taught the ancient Greeks how to look at death through Odysseus' trip to the underworld. How to understand the finiteness of life. Plato put forward a different opinion from Homer in Phaedo. He quietly replaced Homer's trip to the Underworld with the earth myth of Socrates' deathbed. Plato and Socrates tell us that the course of death is related to wisdom and virtue, and that, for that matter, ancient poets and political philosophers both talk about the fate of the soul. It describes the state and landscape of Hades, heralds the unknown but determined path to us mortal mortals, but they lead us to different Hades, darkening the end of our live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重点课题“荷马史诗中的冥府问题”阶段性成果(民文所2012001号)
【分类号】:I0-03;I1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善刚;;身行据乱 心写太平——康有为家思想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郑亚莉;;道德选择—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内在诉求[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李卫东;;论幸福的社会属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吴先伍;理性与情感:亚里士多德与孟子伦理思想的差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蒲德祥;;幸福组织:概念、思想溯源及研究框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许卫刚;陈林;;“善”与“仁”: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思想的共通之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曹兴江;;论先秦儒家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观的异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8 叶常林;;西方分配正义理论综述[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陈运春;;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王艳霞;李立家;;幸福就是拥有上帝——浅析奥古斯丁的“幸福论”[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其昌;;信托财产权制度的特质及其经济学分析[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高国希;;论个人品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晏辉;;论中国伦理学的三种形态[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孙桂丽;;也谈教育学术人生——学术的人生是至高的幸福[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全体辅导员;;华侨大学90后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8年
6 张爱华;张有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韩志伟;;生产与技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嬗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8 汪凤炎;;“德”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9 陈忠;;实践:在世俗与神圣之间——“反省的实践观”及其哲学意义[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10 鲁明军;;谁之批判?何种现代性?——当代艺术批评的价值重思与实践检省(1990-)[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6 金世余;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昱;中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契约治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汪毅霖;以自由作为发展的理论框架和经验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郑爽;我国教师教育者开展自我研究的初步探索[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朱海萍;维柯的诗性智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磊;法律与身体[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微;中古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伦理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丽英;因利诚信与因义诚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常春;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中的公平问题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肖劲舟;马克思和谐理论视角下中道思想的当代价值[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易显;侵权责任的法哲学基础[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徐盼;霍布斯的法律观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958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95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