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美学的当代建构及其意义
本文关键词: 文艺美学 建构 传媒艺术 审美抽象 出处:《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艺美学相比于文化研究,能够更充分地发挥美学的现代性特征,也能够更加客观理性地回答当下文学艺术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对艺术创造的品位提升和视觉文化的良性发展都大有裨益。对当代传媒艺术的审美特征及艺术规律、艺术价值的研究正是文艺美学的重要课题,因此也是传统美学的当代延展。当代文艺美学应不止于对当代文化现象做出深刻揭示与全面阐释,而应更加致力于对文学与艺术内在审美经验上的共通性做出理性分析和深度建构,从而适应并引导当代审美文化。文艺美学对文学艺术之共同审美特性的关注,将使相对于传统艺术的传媒艺术向更加积极的方面发展。随着文艺美学建构工作的深度发展,当代美学的思维向度和理论资源必须也随之加以调整。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有着丰富的文学艺术一体化的思想,并且在思维方式上是一种有别于形式逻辑抽象性的审美抽象;同时在体系形态上,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是一种以范畴为核心的超越个人形式的流动形态,这些都是我们建构当代文艺美学的重要资源。但同时我们也必须对西方现代美学加以借鉴,对当代审美现实加以关注,以寻求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学理意义的中国美学新形态。
[Abstract]:Compared with cultural studies, literary aesthetics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modernity characteristics of aesthetics, and can answer many problems facing the present literature and art more objectively and rationally. It is of great benefit to the promotion of artistic creation and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visual culture. The study of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art law and the artistic value of contemporary media art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aesthetics. Therefore, it is also a contemporary extension of traditional aesthetics.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of literature and art should not only make a profound revelation and comprehensive interpretation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phenomena,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rational analysis and deep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onality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literature and art, so as to adapt and guide th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ulture,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mmon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ure and art. It will make the media art, relative to traditional art, develop in a more positive way. With the deep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aesthetics construction, The thinking orientation and theoretical resources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must be adjusted accordingly.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theory has rich ideas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integration and is a kind of aesthetic abstraction different from the abstract nature of formal logic in the way of thinking. At the same time, in terms of system form,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is a flowing form that transcends individual form with category as its core. These are the important resources for us to construct the contemporary aesthetics of literature and art, but at the same time, we must draw lessons from the western modern aesthetics an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reality in order to seek a new form of Chinese aesthetics with more realistic a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晶;;论审美抽象[J];哲学研究;2007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伟;试论康德美学的“判断在先”原则[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陈军科;理性思维:文化自觉的本质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李春青;;关于历史题材创作的评价标准与方法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范玉刚;文学:乌托邦的守护神[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李军学;论喜剧艺术的本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王雪松;相明;;崇高与人类生存的价值——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崇高的本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鄂霞;李艳;;何去何从——也谈文学艺术终结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刘婉华,梁涛;论后现代建筑的哲学解释学意义[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曾一果;“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J];昌吉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陈本益;新批评的文学本质论及其哲学基础[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童庆炳;;文学独特审美场域与文学人口——与文学终结论者对话[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丁仕原;;阅读文学与国民素质——关于当代文学现状的探讨[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丁仕原;;阅读文学与国民素质——关于当代文学现状的探讨[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健;;现代动漫电影中的暴力美学[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邹元江;;情立世界[A];'2006中国·抚州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欧阳友权;;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代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7 欧阳友权;;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问题与契机[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张艳洁;;现代广告创意的游戏化倾向[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7年
9 索松华;;美学是研究审美现象的科学——兼论“生活美学”的合法性建构[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亚敏;詹姆逊·新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郭艳君;历史与人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5 田春;审美知觉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6 陈迎年;感应与心物——牟宗三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杨庆峰;技术作为目的[D];复旦大学;2003年
8 钟锡南;金圣叹文学批评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郑玉明;试论黑格尔艺术认识范畴的实践性内涵[D];浙江大学;2004年
10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孙丽巍;“主体性”视野下的康德、克罗齐美学思想[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潘艳荔;中学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性阅读教学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刘长庚;寻求审美与生命的合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周红阳;刑法和人性:西方思想的批判性阅读[D];湘潭大学;2001年
6 祝春华;主体的泯灭与个性的崩溃——关于“非个性化”理论的知识谱系的解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吕燕;文学虚构理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8 葛林;浅析东西方文化中的空间语言[D];黑龙江大学;2002年
9 付勇;从小说到电视剧[D];暨南大学;2003年
10 丁奇;纪念性景观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晶;;图像的审美价值考察[J];文学评论;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岳川;“中国当代文艺美学前沿问题研究”述要[J];文艺研究;2004年01期
2 周来祥;三论文艺美学的对象、范围和学科定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张劲松;“文艺美学”何以可能[J];嘉应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王艳玲,张秀敏;解读文艺美学研究及当下意义[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04期
5 王德胜;文艺美学:定位的困难及其问题[J];文艺研究;2000年02期
6 赵奎英;论文艺美学的规范化与开放性[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王一川;;今日文艺美学的限度与开放[J];当代文坛;2006年06期
8 熊敬忠;;开路者的脚步——胡经之教授的《文艺美学》及其理论贡献[J];南方论丛;2006年01期
9 杜书瀛;文艺美学:内在根据与学术理路[J];理论与创作;2003年04期
10 王志尧;别开生面的文艺理论新著──读陈长生先生的《文艺美学论要》[J];南都学坛;1997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肖云儒;文学与现代人格的建构[N];人民日报;2001年
2 肖云儒;文学要积极反映市场经济对现代人格的建构[N];文学报;2001年
3 中国作协副主席 张炯;建构文艺评论新格局[N];人民日报;2001年
4 王宁(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外文系);文学史的建构和重新书写[N];人民政协报;2001年
5 杨向荣;毛泽东文艺美学研究的新开拓[N];中国文化报;2011年
6 王汶成;全国文艺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简述[N];光明日报;2001年
7 姚文放;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N];光明日报;2001年
8 古风;现代意境研究的学科建构[N];光明日报;2002年
9 ;建构文艺批评的诚信品格[N];解放日报;2002年
10 傅其林;不为人知的杰作[N];文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孔建平;文艺美学的维度[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武洪滨;当代我国艺术博览会的学术性建构历程与问题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3 刘芳;诗歌意象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范希春;宋代中期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罗祖文;新时期美学创新的典范[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永明;诗歌意象管窥[D];郑州大学;2005年
2 李光彩;文化经典的建构与接受[D];河北大学;2006年
3 葛桐;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07年
4 申欣欣;建构 阐释 策略[D];河南大学;2007年
5 连桂华;小说语言变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莉平;穿越经典黄昏的迷雾[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7 王元兵;近30年“文艺美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刘振良;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刘桂霞;文艺美学园地的拓荒者[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10 尚宪鹏;新世纪中国大陆文艺美学学术史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998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499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