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变形:现代主义实战的方法论
本文关键词: 现代主义 艺术变形 意义 出处:《求索》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变形是现代主义诸流派共同的艺术手法,其艺术表现形式是:"象形中的变形"与"变形中的变形"。现代主义视野中的艺术变形,表面上表现了人的卑琐和阴冷的一面,实质上有积极的意义:表达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虑,对资本主义制度"异化"人性的控诉以及对人类美好前景的憧憬。
[Abstract]:Deformation is the common art technique of all schools of modernism, and its artistic expression forms are: "deformation in pictographs" and "deformation in deformation". In essence, it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it expresses the anxiety about human living environment, the accusation of "alienation" of human nature in the capitalist system and the vision for a better future of mankind.
【作者单位】: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分类号】:J0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峰;;客观与主观:当代课程哲学的两种知识观评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2 吴武洲;山水映照下的存在之思——论冯至散文集《山水》的哲学意蕴[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李革新;在遮蔽与无蔽之间——海德格尔现象学的一种理解[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汪登存;颓废:生命情调的选择——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审美主题浅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高伟;论现象学引入教育哲学视野之意义[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6 吴武洲;论冯至《十四行集》的哲学追寻[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毛崇杰;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马汉钦;中国古代戏曲中的形神理论[J];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许莉萍;孤独意识的美学辨识[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10 陈立旭;;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东日;李德懋文学研究——兼与中国文学相比较[D];延边大学;2002年
2 崔小敬;寒山及其诗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李革新;舍勒的人格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徐英瑾;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D];复旦大学;2004年
5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6 王萌;融摄与对话:现当代佛教与科学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金寿铁;心灵的界限[D];吉林大学;1999年
8 何林;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结构[D];黑龙江大学;2005年
9 马汉钦;中国形神理论发展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兵;论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的哲学主题[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建伟;“气”:感应之枢[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2 孙丽巍;“主体性”视野下的康德、克罗齐美学思想[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卢政;论文学创作的内驱力[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玮;人的全面发展与现代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6 占建青;大众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哲学思维方式[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文晶;“生活世界”的形上之思[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董海龙;李贺诗歌的悲剧意识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晓丰;日常语言哲学中的他心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惠丹;六朝以前“物感”流变略论[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宁;;现代国际关系与“现代主义”艺术的兴起[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卢迎华;;想像的产物和内在的视野[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1年01期
3 王治河;别一种后现代主义[J];求是学刊;1996年04期
4 文兵;走向后现代的反理性主义[J];江海学刊;1999年03期
5 王宁;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J];文艺研究;1989年04期
6 ;“异元批评”与“跨元批评”的谬误[J];文艺理论研究;1989年05期
7 王宁;传统与先锋 现代与后现代──20世纪的艺术精神[J];文艺争鸣;1995年01期
8 吴甲丰;巴黎绅士怒斥美国顽童[J];美术观察;1995年00期
9 杨兴芳;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现代主义文学述评[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10 托马斯·克劳 ,易英;视觉艺术中的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下)[J];世界美术;2001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仲;我看“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N];文艺报;2001年
2 赵松;在限制中保持野生状态[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3 荣剑 北京锦都艺术中心;艺术“现代性”何必用“当代性”表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本版编辑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 王春辰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南夷佳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程佳音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严涛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杨诶;观“美国艺术三百年”[N];中国文化报;2007年
5 张立行;勾画美国艺术300年轨迹[N];文汇报;2007年
6 陈慧 河北省政协前副主席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不能一概而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赵勇;说说李建军的批评[N];学习时报;2005年
8 ;美国艺术300年:适应与革新[N];北京日报;2007年
9 金惠敏;图像时代的文论碎片[N];文艺报;2005年
10 叶廷芳;百花竞艳的时代[N];人民政协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孙盛涛;政治与美学的变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何林军;意义与超越——西方象征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4 张晚林;徐复观艺术诠释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郭海霞;曼斯菲尔德与乔伊斯短篇小说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红刚;后现代主义和中国——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艺术文化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吕燕;文学虚构理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文岗;如何走出在理解现代与后现代艺术上的误区[D];河北大学;2005年
4 侯斌英;试论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D];新疆大学;2004年
5 杨希珍;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理论述评[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德林;主体性的神话与消亡[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7 关思文;超越雅俗之分[D];暨南大学;2010年
8 黄林琳;典型理论的深入探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丽青;政治视角构成一切阅读和阐释的绝对视域[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10 邱健;后现代语境中的历史化理论[D];苏州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5009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500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