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文艺学与美学的现代分离:问题、过程、反思

发布时间:2018-02-11 01:20

  本文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艺学 中国文学理论 美学学科 文学批评 中国文艺学 现代性 诗文评 审美理论 中国传统文艺 自律性 出处:《文学评论》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晚清以降,西方近现代科学世界观逐渐替代中国传统天理世界观、中国传统浑整的知识系统被易以现代知识分化后的分科谱系、中国国家社会政治制度的现代性变迁所自然引发的现代教育体制与课程体系改革,分别从观念、知识、制度三个层面为文艺学与美学的现代分离准备了条件。中国文艺学与美学的现代分离因而也相应地表现为从观念话语、到知识谱系、再到学科体系的全面分离过程。然而,今天来看,这一分离本身并不都是积极的,亦潜藏着隐忧:它在使中国文艺学快速完成现代转型与学科独立的同时,也丧失了中国传统"诗文评"与"审美理论"作为浑整的知识形态时所自然蕴含的巨大现实生命根基与对社会意识形态所持有的审美超越性精神,后者正是中国文艺学在当代发展中亟须重新找回的东西。
[Abstract]: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western modern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 gradually replac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natural world outlook, and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knowledge system was easily divided into branches after the division of modern knowledge. The reform of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and curriculum system caused by the modern changes of China's national social and political system is based on concept and knowledge, respectively. The three levels of institution prepare the conditions for the modern separ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from aesthetics. Therefore, the modern separ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and aesthetics is accordingly manifested in the process of separation from the discourse of ideas, to the pedigree of knowledge, and to the complete separation of the discipline system. Today, this separation is not all positive in itself, but also has hidden worries: it enables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to rapidly complete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and discipline independence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loses the huge real life foundation and the aesthetic transcendence spirit held b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raditional "poetic criticism" and "Aesthetic Theory" as a muddy form of knowledge. The latter is exactly what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urgently need to be rediscovered in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现代美学体系中的古典美学范畴研究》(项目编号:11YJC751024)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悦笛;;美学的传入与本土创建的历史[J];文艺研究;2006年02期

2 高建平;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J];民族艺术研究;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辛刚国;六朝文学批评视野中的情采关系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刘峰;文艺雅俗之辨[J];北方论丛;2000年04期

3 王吉鹏,赵月霞;鲁迅、高晓声对农民心路探寻的比较[J];北方论丛;2003年02期

4 曹禧修;;《示众》:独异的杰作[J];北方论丛;2005年06期

5 童庆炳;经验、体验与文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张健;中国现代政治讽刺喜剧论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颜浩;民间化:现代同人杂志的出版策略——20世纪20年代的《语丝》杂志和北新书局[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8 李军学;论喜剧艺术的本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易淑琼,罗志欢;暨南大学图书馆藏章太炎先生藏书及手迹[J];图书与情报;2003年03期

10 慕君,王羿珍;有效阅读教学策略探微[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耕宇;元和到元(礻右)文学的创新与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房锐;孙光宪与《北梦琐言》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邓庆坦;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整合的可行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4 孙辉;批评的文化之路——20世纪末以来文学批评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高日晖;《水浒传》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皇甫晓涛;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的再阐释与现代文化的重构[D];四川大学;2003年

7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9 吴锡民;接受与阐释:意识流小说诗学在中国(1979—1989)[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周志雄;中国新时期小说情爱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宁;评价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姚亮;爱默生与美国民族文学进程[D];苏州大学;2001年

3 范庆伟;民间意识与臧克家的前期诗作[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陈静;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张爱玲的前期作品谈其女性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丁增武;路遥小说论[D];安徽大学;2001年

6 张玉萍;雅俗之间的尴尬[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蕾;大众传媒时代下中国文学批评现状探究[D];四川大学;2002年

8 刘春慧;性别视角下的透视——海明威张贤亮女性意识的比较[D];黑龙江大学;2002年

9 焦锐男;焦虑中的抗争[D];黑龙江大学;2002年

10 张登林;新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发展与流变[D];安徽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谷鹏飞;赵琴;;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身份认同的曲折——1949年以来中国文学理论学科史检讨与反思[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梅启波;;文本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变异[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3 李俊熹;;从意识形态性到主体意识崛起——关于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发展变化的几点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4 田龙过;;《文学理论》教材中反本质主义文学提问方式的再反思[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泓峻;;对30年来文艺学跨学科研究两次范式转移的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6 李仕华;;扩张的虚无——论文学研究的泛文化症候[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顺庆;;中国文学理论的断裂与延续[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冯巍;;文学理论:作为研究对象[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3 杨伯特;;近30年文学理论的“他者化”及其产生的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4 董学文;;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回顾与反思的几个问题——纪念改革开放30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前言[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6 张永刚;;由“意识形态”问题所展示的文学理论姿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7 马前;;文学理论与“苏联模式”[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顾祖钊;;后记[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聂珍钊;;序言:文学伦理学批评[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周平远;;从文艺社会学看中国文论30年[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韩晓玲邋通讯员 刘中兴;文学理论岂成表演秀[N];湖北日报;2007年

2 钱竞;略谈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态势[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俞小石;中国文学理论正走向世界[N];文学报;2000年

4 外文所 文雅;跨文化的文学理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董学文;新时期三十年文艺理论的反思[N];学习时报;2008年

6 党圣元;将答案留给未来[N];人民日报;2009年

7 孙书文;文学理论:中国语境与中国问题[N];文艺报;2006年

8 王子予 聂茂;文艺理论的建设与使命[N];文艺报;2005年

9 文学所“学科学术前沿报告”课题组;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10 曹顺庆;文学理论的世纪转折[N];中国艺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健;比兴思维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富平;1990年代以来文学本质界说范式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2 李刚;文学翻译的诗学观[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3 肖红柳;《文艺理论研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包兴星;本雅明艺术生产论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0年

5 徐剑;20世纪80年代审美文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胡丹;重审“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曾珍;宣言?抑或忧思![D];四川大学;2007年

8 张晓妮;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本质论的发展历史及未来走向[D];西北大学;2009年

9 王兴文;德里达文学理论批评思想与中国文论话语的转换[D];兰州大学;2007年

10 余燕萍;韦勒克“内部研究”论重估[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018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5018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1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