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物质性诗学
本文关键词: 物质性 超物质性 诗学 述行性 铭写 出处:《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物质性自古以来就是文学的参照系,文学观念的变革通过人与物之间关系的变化而昭显出来。近几十年来,理论批评从"物质/符号/精神"三元辩证结构出发来阐释文学文本的物质性,渐次凸显出一个可称之为物质性诗学的理论批评空间,其中融会了文学理论探索的一系列新成果,被视为21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趋势之一。本文旨在梳理和考察20世纪以来文学研究领域物质性批评实践的脉络,以及与文本、互文本和超文本概念相关合的符号物质性、社会物质性和历史物质性等观念的演替过程,阐述和反思物质性诗学探索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Abstract]:Materiality has been the frame of reference of literature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change of literary concept is revealed by the chan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things. The theoretical criticism explains the materiality of the literary text from the "material / symbolic / spiritual" ternary dialectical structure, and gradually highlights a theoretical criticism space which can be called materiality poetics. It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developing trends of literary theory in 21th centur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ort out and investigate the practice of materiality criticism in the field of literary research since 20th century, as well as the text. This paper expounds and reflects on th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of the exploration of materiality poetics, including the succession process of the concepts of symbolic materiality, social materiality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ty,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concepts of mutual text and hypertext.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兰州大学文学院;
【基金】: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BWW00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项目编号:09LZUJBWZD00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虹;柏拉图的知识论与西方理性诗学[J];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06期
2 郭高萍;;论意识形态和诗学对翻译的影响——浅析周瘦鹃译作《欧美名家短篇小说》[J];新学术;2007年06期
3 周启超;开放中有所恪守 对话中有所建构——关于文学理论学科建设的一点思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3期
4 杨挺;评厄尔·迈纳《比较诗学》中关于中国原创诗学的一个观点[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张唯嘉;;罗伯-格里耶诗学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李胜清;;回归诗学的道德原统——读《徐复观艺术诠释体系研究》的片段思考[J];襄樊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7 张鹏;;论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快感说”[J];青年文学家;2009年05期
8 张晶莹;;中西诗学意象差异的文化辨析——意象的风格与哲学宗教[J];文教资料;2009年34期
9 胡冬宁;陈先贵;;论晚清小说翻译中的诗学操控[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蒋芬;;从苏曼殊译《哀希腊》看译者的创造性叛逆[J];作家;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傅惠敏;;中西艺术表现论的诗学比较——从“意境”与“有意味的形式”说起[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张开焱;;政治论诗学的历史视域[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郁龙余;;中印味论诗学比较[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詹璐;;勒菲弗尔的“改写”说行不通了吗?——《爱情故事》“文革”译本“禁忌”翻译探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陈太胜;;现代性进程里的文学理论[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汪懿婷;;从改写理论的视角析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李宁;;戴着锁链跳舞:意识形态操控下的《南京浩劫》改写现象[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黄华;;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诗歌创作的认知规律——以“思想之狐”为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德明;外缘的理论生长:现代文学的诗学践行[N];文艺报;2001年
2 任昕;海德格尔与现代性后现代性诗学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满兴远;直面当下人生,走向实践诗学[N];文艺报;2002年
4 贺立华;燕卜荪诗学与新批评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钱中文;各具特色的对话 交往哲学与诗学[N];文艺报;2001年
6 史忠义;“神思”与文学幻想相契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7 ;关于“俄罗斯当代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论研究”的对话[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南帆;文学不能回避思想[N];人民日报;2009年
9 刘洪一;文化诗学的思想指向[N];中华读书报;2002年
10 古风;厘清当前文艺学学科观念[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志文;结构诗学与诗歌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莫运平;诗学形而上学的建构与解构[D];浙江大学;2005年
3 杨建国;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雅各布森诗学[D];南京大学;2011年
4 刘小刚;创造性叛逆:概念、理论与历史描述[D];复旦大学;2006年
5 支宇;韦勒克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6 周瑞敏;诗歌含义生成的语言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邵维维;隐喻与反讽的诗学[D];吉林大学;2013年
8 代云红;中国文学人类学基本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傅守祥;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D];浙江大学;2005年
10 何林军;意义与超越——西方象征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慧玲;意识形态、诗学与英语意识流小说的汉译[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赵俊姝;西南联大文学翻译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胡蓉;译者:被操纵的操纵者[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彭亚芳;意识形态与诗学操控下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建;从安德列·勒菲弗尔系统论的角度研究中国翻译批评[D];四川大学;2005年
6 黎玉莲;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在中国译介过程的意识形态思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7 魏国珍;从操纵论视角管窥徐志摩诗歌翻译[D];中南大学;2008年
8 郭颖;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诗学变异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张燕梅;历史、文本与同心圆[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芳;诗学与文学翻译的读者接受[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236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523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