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文学存在的镜像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8 22:13

  本文关键词: 文学存在 世界 作家 作品 读者 动态交流 镜像关系 出处:《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文学是什么?这是一切文学理论所面临的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其它所有的问题都是由此衍生出来的。而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也就是关于文学本体论的研究。文学本体论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它的演变过程与哲学本体论的演变相关。打开西方美学史,我们可以发现对文学本体论的不同思考,如古希腊诗学的模仿说、中世纪的象征论以及近代诗学的再现说和表现说等。所有这些学说和理论都想要回答“文学是什么?”这一问题,但没有一个学说能真正做出回答,它们多是将文学的某一方面的属性当作文学的全部本质。本文的第一部分首先梳理了从古希腊诗学到西方现代美学的文学本体论,阐述了各时期对文学本体论的看法以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即它们只揭示文学艺术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本质而未能概括文学整体的本质特征。其次论述了西方哲学本体论范式转变的背景下对文学本体论的重新思考,即从“本体”转向“存在”。 文学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存在于某个空间中的事物,文学是一种精神现象,它时时处于变化之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在动态中去把握“文学存在”,走向文学存在本身,在存在论的模式下去探讨文学,要从文学本身所显现给我们的那样去考察它。文学存在离不开世界、作家、作品、读者这四个基本要素,文学存在就表现为这四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与对话的动态过程。因此,本文的第二部分以文学作品为基点,分别论述了文学作品与世界(客观世界和作家的主观世界)、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所表现出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与对话的镜像关系。但构成文学存在的四要素之间的镜像关系也不是封闭的、孤立绝缘的。相反,镜像关系之间也是开放的,相互联系的。不仅作品与世界、作品与读者之间存在着互动的镜像关系,而且作品与读者、作家与读者之间也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文学存在正体现于这种开放着的镜像关系之中。因此,本文第三部分着重论述了文学的存在方式,即世界、作家、作品、读者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活动。此外还把文学存在看作创造与接受的社会交流过程,把文学存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探讨,揭示了文学存在的社会交流性。
[Abstract]:What is literature? This is the first and most fundamental problem facing all literary theories. All the other problems are derived from this. And the study of this issue is the study of literary ontology, which has undergone a long process of evolution in the West. Its evolution is related to the evolution of philosophical ontology. By opening up the history of western aesthetics, we can find different reflections on literary ontology, such as the imitation theory of ancient Greek poetics. The symbolism of the Middle Ages and the theory of representation and expression of modern poetics. All these theories and theories want to answer "what is literature?" "this question, but no theory can really answer the question, Most of them regard the attributes of a certain aspect of literature as the whole essence of literature.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first combs the literary ontology from ancient Greek poetics to western modern aesthetic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views of literary ontology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its defects and shortcomings, that is, they reveal only one aspect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e essence of a certain level fails to generalize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terature as a whole. Secondly, it discusses the rethinking of literary ont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of western philosophical ontology, that is, from "Noumenon" to "being". Literature is not a fixed thing in a certain space, literature is a spiritual phenomenon, it is always in the process of change, is a dynamic process. We should grasp the "literary existence" in the dynamic state, move towards the literary being itself, explore the literature in the mode of existentialism, and examine it from the way that literature itself appears to us. The literary existence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world, the writers, the works, The literary existence of these four basic elements of readers is manifested in the dynamic process of interaction, exchange and dialogue between the four. Therefore,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literary work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iterary works and the world (the objective world and the subjective world of the writer, the literary works and the readers is discussed respectively). But the mirro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ur elements of literary existence is not closed, isolated and insulated. On the contrary, the mirror relationship is also open and interrelated, not only the work and the world, There is an interactive mirro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k and the reader, and between the work and the reader, the writer and the reader also restrict each other and interact. The literary existence is embodied in this kind of open mirror image relationship. The third part of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xistence of literature, that is, the communication and dialogue between the world, writers, works and readers. In addition, it regards literary existence as a proces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reation and accepta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literary existence as a social phenomenon, and reveals the social communication of literary existence.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瑛;;我们个这世界[J];杂文选刊(上旬版);2010年09期

2 郝雁飞;;老兵和他的世界[J];人民文学;1999年11期

3 Louis Armstrong;小狐;;多么美好的世界[J];疯狂英语(中学版);2007年10期

4 安妮·斯通;;写给世界的信[J];家教世界;2009年10期

5 严文井;;世界一点儿也不稀奇[J];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2010年03期

6 陈祖言;;世界上有了你多好呵[J];上海文学;1979年11期

7 汤文培;;这个世界很美[J];散文诗;2006年Z1期

8 姚雪雪;;独走世界[J];初中生之友;2006年11期

9 安妮·斯通;;一位母亲写给世界的信[J];传奇文学选刊(情话);2006年07期

10 安妮·斯通;;一位母亲写给世界的信[J];现代青年(细节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冬燕;袁媛;李丹桐;杨燕;陈升东;;世界水果生产概况[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4—2006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6年

2 陈惠玲;;引领孩子走进阅读的世界[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史志诚;;20世纪全球重大毒性灾害及其历史教训[A];毒理学史研究会论文集[C];2002年

4 徐福荣;戴陆园;张红生;王建军;黄跃;杨洪;杨高群;;“Ⅱ优084”在永胜涛源创世界水稻单产新高的栽培模式探讨[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0—2003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4年

5 王强;黄循精;;世界天然橡胶产销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展望[A];热带作物产业带建设规划研讨会——天然橡胶产业发展论文集[C];2006年

6 陈利红;;论语言的扭曲现象[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7 罗正荣;张青林;;第三届国际柿学术研讨会总结报告[A];第四届全国干果生产、科研进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赵长有;张福光;刘凤国;王宝岚;;世界稀土之都——包头稀土博物馆工程便览[A];中国稀土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9 栾春娟;侯海燕;;世界创新地图——SSCI创新主题文献计量与信息可视化[A];科学学理论与科学计量学探索——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刘晓力;;交互隐喻与涉身认知[A];第二届分析哲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蔡成效;人与世界关系的实践基础之沉思[D];武汉大学;2004年

2 孙丽君;哲学诠释学视野中的艺术经验[D];山东大学;2005年

3 张丽芬;艺术生成于存在[D];武汉大学;2005年

4 于林立;媒介性:后现代艺术的存在[D];山东大学;2005年

5 侯永刚;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现实的个人[D];复旦大学;2005年

6 牟春;现象学视野下的移情问题[D];复旦大学;2008年

7 刘玉鹏;普罗提诺灵魂学说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婷婷;文学存在的镜像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昕;《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存在主义倾向[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白莲;论《存在与时间》一书中的此在与世界之关系[D];山西大学;2005年

4 刘园园;世界木材市场的国际竞争与中国木材贸易[D];浙江大学;2006年

5 葛豫;《存在与时间》中的“常人”问题[D];四川大学;2007年

6 刘诵;自我、他人与世界的幸福[D];浙江大学;2007年

7 宋轶;走在艺术作品之思的途中[D];四川大学;2007年

8 蒋邦芹;此在·世界·存在[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张显亮;维特根斯坦图像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刘兆鹏;在通向艺术与真理的思之途中[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491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5491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7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