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原型批评本土化的可行性
本文关键词: 原型批评 集体无意识 原型理论 本土化 文学批评 史前人类 深层结构 普遍性 可行性 加拿大文学 出处:《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思罗普·弗莱(Northrop Frye,一九二一-一九九一)划时代的巨著《批评的解剖》(Anatomy of Criti-cism,一九五七)不仅使原型批评成为西方的一个重要文学批评流派,而且又将文学批评由文学的附属物转变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在西方,原型批评流行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并于六十年代初被译介到我国,可直到一九八三年前后才在学术界得到真正的接受,但同时又引起一些探索性的思考。本文试图从原型与集体无意识之间的关系切入,探索原型的起源与本质,旨在证明原型像人类的语言一样,只在其深层结构中才会呈现出人类的普遍性,因为我们所看到的每一
[Abstract]:Canadian literary critic Northrop Frye (1921-1991) Anatomy of Criti-cism (1957) not only makes archetypal criticism an important genre of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West. In the West, archetypal criticism was popular in the 1950s and 1960s and was translated into China in early 60s. It was not until 1983 that it got real acceptance in academic circle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caused some exploratory thinking.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origin and essence of archetyp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etypes and collective unconscious. The aim is to prove that archetypes, like human languages, only take on the universality of human beings in their deep structures, because we see each and every one of them.
【作者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珍珠;;《尤利西斯》与社会性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任其平;;梦的本质的心理学解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宋向红;阿尼玛与阿尼姆斯——论曹禺早期剧作的角色配置模式[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陈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宋俊岭;城市的定义和本质[J];北京社会科学;1994年02期
6 谢学敏;论移就产生的心理基础及美学功能[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7 王渭清;人格面具膨胀的启示——《白鹿原》人物形象的符号象征意蕴探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8 侯立兵;汉代文人屈原情结的成因[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于培杰;论艺术的重复性节奏[J];昌潍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10 邓寒梅;张爱玲与王安忆上海小说中的女性意识[J];湘南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夏贵清;;大翻译家翻译有多快?——兼评250—300[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丽君;广义建筑类型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2 陆启光;壮族儿童社会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翠;人的生存本体论结构[D];黑龙江大学;2003年
4 顾蓓;圣母崇拜的历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尹立;精神分析与佛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6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7 赵渤;人为价值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白新欢;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哲学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9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10 李恒威;“生活世界”复杂性的动力模式[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静贤;生命的回归与拯救——论华滋华斯的孩婴情结[D];暨南大学;2000年
2 姜异新;拖着历史的长影[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季雅群;生命的悲苦歌吟[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夏秀;荣格原型理论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谭颖;商业步行街外部空间形态及环境塑造[D];湖南大学;2001年
6 唐欣;在此岸与彼岸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何玉蔚;论弗·吾尔夫的人格冲突与整合及其在创作中的展现[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张红艳;论《战车上的乘客》中的苦难与超越主题[D];安徽大学;2001年
9 钟向阳;沙盘游戏疗法及其在幼儿心理教育中的实效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蕾;肝气逆、肝气郁两证猕猴模型情志反应评价指标量化探索——雌性实验猕猴表情观察与情绪评价量表的初步编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磊;;论文艺变态心理的综合影响因素[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夏旭光;;试析视觉文化中如何抵制女性的“被看”[J];大家;2011年16期
3 潘瑶;;中西方古典神话故事原型比较探析[J];青年文学家;2011年10期
4 徐慧;;人、文分裂原因探析[J];文史博览(理论);2011年07期
5 徐放鸣;王光利;;后现代语境下的原生态诗学[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王倩倩;;隐喻的神话和神话的隐喻——弗莱神话原型理论的实质[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6期
7 王静;;说传统[J];东方艺术;2011年15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港霞;;中国红,我们的色彩[A];2001-2003中国流行色优秀论文集[C];2003年
2 杜萌若;;《批评的解剖》与批评方法论问题[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晓红;;“非个人化”理论的“代神立言”界说[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炯;评《文学理论向度研究》[N];文艺报;2009年
2 北京语言大学 高旭东;说自己的话[N];社会科学报;2004年
3 王岳川;肉体沉重而灵魂轻飘[N];文艺报;2004年
4 杨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价值重建与文艺批评[N];人民日报;2001年
5 吕远山;从神话原型看文学形象的变化[N];文艺报;2009年
6 黄毓璜;批评不可缺失有效性和公信力[N];光明日报;2010年
7 张华;生态批评不是纯粹的文学批评[N];中国文化报;2010年
8 蒋寅;对文学理论的技术要求[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项目首席专家 叶舒宪;作为新兴交叉学科的文学人类学[N];光明日报;2011年
10 刁克利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学批评的跨学科传统与当今启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杨丽娟;原型理论与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的文化批评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金敬姬;艺术—无意识的象征产物[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3 王大桥;中国语境中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野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苏艳;回望失落的精神家园:神话—原型视阈中的文学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5 韩雷;神话批评论[D];浙江大学;2006年
6 夏秀;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海丽;弗莱文学人类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文革;文学梦的审美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常如瑜;荣格:自然、心灵与文学[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雪;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D];四川大学;2004年
2 赵渭绒;因陀罗之网:互文性与文学空间[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丁荪;原型批评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研究[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4 李正伟;形式视域中的原型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许虹;荣格艺术思想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6 张大鹏;原型批评和原型类别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萌;原型批评视野下《高老庄》与《还乡》之比较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张建青;原型批评视域下伊丽莎白和白流苏的“灰姑娘情结”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周勇;疼痛的谱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骆晓飞;《金枝》与文学人类学[D];兰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498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549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