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三重经典意义

发布时间:2018-03-03 10:31

  本文选题:毛泽东 切入点:《讲话》 出处:《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核心文献,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史上的重要经典之一。其经典性或经典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讲话》在确认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文艺理论观念的基础上,系统深入地论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与革命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文艺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丰富与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其二,《讲话》从实践层面上确立了党的文艺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不仅在当时统一了以延安为中心的全国进步文艺界的认识,为进步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而且对此后70年来中国文艺的发展产生了最具权威性的影响,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发展文艺事业、指导文艺工作的重要法典,新时期以来党在文艺工作方面一系列新的提法和观念是对《讲话》基本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其三,《讲话》的经典性还表现在,它的产生本身典型性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最为基本的方法论原则,即理论与实际或现实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当代的文艺理论研究来说,如何富有成效地实践这个方法论原则,依然是一个艰难的挑战,而《讲话》则依然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的光辉范例。
[Abstract]:The speech at the Yan'an Forum on Literature and Art is not only the core document of Mao Zedong's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inking, It is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classics in the history of Marxist literature and art theory. Its classics or classical meanings are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first, the speech is based on the confirm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nature of literature and art, the basic Marxist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eory concept, A series of important literary and artistic issues, such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art and the peop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art and lif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art and the revolution,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and deeply discussed, and new ideological contents have been injected into Marxist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eories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Second, the speech established the basic guiding principles of the Party's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 from the practical level, not only unifie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ional progressive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with Yan'an as the center at that time, It has shown the way forward for the progressive writers and artists, and has had the most authoritativ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over the next 70 years. It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code of law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develop its literary and artistic undertakings and guide its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 Since the new period, a series of new formulations and concepts of the Party's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 hav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basic spirit of the "speech"; third, the classical character of the "speech" is also manifested in:. Its emergence itself is a typical embodiment of one of the most basic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of Marxist theory, that is,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or practical practice. How to practice this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 productively is still a difficult challenge, and the speech is still a shining example worthy of our careful study and study.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分类号】:A841;J12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延敏;;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研究的环境考略[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庞海音;;在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之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艺教育方针的变迁及反思[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3 谢丽;;延安解放区新秧歌兴盛缘由探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陆衡;;四十年代解放区讽刺文学运动兴衰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5 张希贤;;试析毛泽东与延安文艺“三境界”[J];党的文献;2006年04期

6 韩晓芹;;读者的分化与延安文学的转型——延安《解放日报》副刊的文学生产与传播[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汤胜利;歌剧《白毛女》诞生前后[J];党史文汇;2003年07期

8 孙国林;;革命妇女干部的摇篮——延安中国女子大学[J];党史文汇;2007年03期

9 李军;;批评与建构——1940年丁玲创作理路探寻[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年01期

10 赵歌东;;从冯雪峰的秘密使命看“两个口号”论争[J];东岳论丛;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何国瑞;;坚持社会主义文艺的价值取向[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九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3年年会论文集[C];1993年

2 李秀芳;吴永;;论延安精神的人文价值[A];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6年

3 罗嗣亮;;毛泽东延安时期文艺普及思想的政治图解[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上)[C];2006年

4 郭玉琼;;发现秧歌:狂欢与规训——论20世纪40年代延安新秧歌运动[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5 高浦棠;;延安文艺座谈会讨论议题形成过程考察[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6 张立群;;1980年代新诗的革新与浪漫主义[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秀芳;吴永;;论延安精神的人文价值[A];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日晖;《水浒传》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黄蓉;丁玲文学编辑活动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李建军;现代中国“人民话语”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胡玉伟;“历史”的规约与文学的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军;解放区文艺转折的历史见证[D];河南大学;2006年

6 刘金冬;解放区前期诗歌研究(1936—1942)[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谢春;抗战时期大后方木刻艺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郭玉琼;戏曲与国家神话[D];厦门大学;2007年

9 宛少军;20世纪中国连环画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10 斯炎伟;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与“十七年”文学体制的生成[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敏;试析毛泽东抗日统一战线文艺的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2 向静;抗战新闻漫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王瑞;就亡与启蒙之间的困惑——王实味文艺思想简论[D];河南大学;2001年

4 张则振;论抗战时期延安的文化整合[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5 张鹏燕;话语转变中的执守与宿命—论丁玲小说创作[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黄延敏;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传统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贾维军;20世纪30年代中国本位文化论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建华;延安文学体制与作家的创作转向[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唐晓飞;延安鲁艺歌曲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10 尹宝茹;解放区文艺传播及其当代价值[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卫锦荷;;试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政治文化功能[J];华章;2011年17期

2 董学文;;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当代价值[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张丛林;马玲玲;;论毛泽东文艺思想中的人民本位思想[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年08期

4 刘江;;“工农兵文艺”理论体系的建立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确立[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王存良;;主体性诉求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召唤力[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王俊秋;;守正创新的学术品格——刘中树先生的学术研究之路[J];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08期

7 王晓渝;;从《我的父亲》与《献给乡村的诗》看艾青在延安整风中的“突变”[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1年01期

8 何休;;何其芳后期与“何其芳现象”(1942—1977)[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1年01期

9 熊伟;;“十七年”时期中国文学政策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10 董学文;;文艺理论研究的动力和灵魂[J];艺术评论;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昭新;凤媛;;新时期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的历史审视[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阎财旺;;论邓小平文艺思想[A];延安文艺与先进文化建设研究——“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孝济;;试论毛泽东文艺思想在鄂豫边区的实践[A];中原伟业——鄂豫边区抗日民族根据地建设学术讨论会、湖北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及周恩来、刘少奇、李先念和新四军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4 范玉吉;;毛泽东文艺思想对涉法文学的现时代意义[A];延安文艺与先进文化建设研究——“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雷云峰;;简论《讲话》未立即发表的缘由[A];延安文艺与先进文化建设研究——“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刘丽丽;;论《讲话》中的“为人民服务”观[A];延安文艺与先进文化建设研究——“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陈晨;;从《讲话》到《祝词》到“先进文化”[A];延安文艺与先进文化建设研究——“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李杨;;毛泽东文艺思想与现代性[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9 张宝泉;;沿着《讲话》开辟的道路建设新世纪文艺[A];延安文艺与先进文化建设研究——“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张炯;;毛泽东文艺思想与新中国文艺方向[A];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福建省委宣传部 许怀中;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的新收获[N];光明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高昌;一滴敢报江海信 百折再看高潮来[N];中国文化报;2011年

3 李龙;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学术年会召开[N];文艺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任建中 整理;学习《讲话》推动宁夏文艺大发展大繁荣[N];宁夏日报;2009年

5 抚顺石油化工公司经理、党委书记 孙圣贵;用《讲话》校航 夯实党的根基[N];中国石油报;2001年

6 张立;《讲话》的几种民国版本[N];中国商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陆梅;把文学之根扎在人民中[N];文学报;2002年

8 ;伟大的启示[N];中国文化报;2002年

9 张炯;毛泽东文艺思想与新中国的文艺方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10 ;学好《讲话》重在行动[N];中国质量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研究(1942-1949)[D];山东大学;2009年

2 杨方;周扬思想文化活动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刘金冬;解放区前期诗歌研究(1936—1942)[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冬;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秧歌剧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5 袁洪权;“统一战线”政策下的“整合”[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姚韫;论何其芳文学思想的建设性和矛盾性[D];辽宁大学;2011年

7 梁晓君;浩然创作的本土性与评价史[D];吉林大学;2011年

8 赵卫东;延安文学体制的生成与确立[D];浙江大学;2004年

9 夏义生;王蒙小说流变与当代政治文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汪振军;独立精神的坚守与失落[D];河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桂荣;社会主义蒙古文学的创建与毛泽东文艺思想[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2 赵恩兰;周扬文艺思想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孟新菊;试论毛泽东文艺思想及其重大的指导意义[D];新疆师范大学;2005年

4 周旭东;革命实践的产物[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琪;试析毛泽东时代美术的形态特征[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鸿娟;论周立波小说的革命姿态与民间取向[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进;何其芳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8 崔莉莉;周扬与“延安文艺”生成的关系研究[D];延安大学;2011年

9 雷洋;从扇上的烟云到延安的夜歌[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晗;中国当代田园花鸟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606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5606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a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