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文学视野中的理论与后理论——兼谈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

发布时间:2018-03-04 22:37

  本文选题:理论 切入点:后理论 出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0世纪后半期,理论由兴盛转而陷入混乱,并由此引发"理论终结论"以及"理论之后"到来的思考。其实,特里.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并不意味着理论从此要销声匿迹,而意在阐明"后理论"与"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并为后理论时代中理论的发展寻求出路:"后理论"是对理论无限度蔓延的一种规范和收拢,是在理论言说有效性日渐减弱的情况下对理论的反思。而理论回归文学,在文学的场域中建立对话与理解的交往行为则为理论活力的再次焕发输入了新鲜的能量。
[Abstract]:In the second half of 20th century, the theory moved from prosperity to chaos, which led to the "end of theory" and "after theory" thinking. In fact, Terry Eagleton's "after Theory" does not mean that the theory will disappear from now on.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larify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t-theory" and "theory", and to seek a way ou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in the post-theoretical era: "post-theory" is a kind of norm and closure that spreads to the theory without limit. It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ory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validity of theory is weakening day by day, and the communicative behavior of theory returning to literature and establishing dialogue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invests fresh energy into the vigor of theory again.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201001014)
【分类号】:I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宁;全球化、文化研究和当代批评理论的走向[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毅 ,傅晓微;一种值得注意的文坛走向——辛格百年庆典与先锋作家转向的启示[J];当代文坛;2004年06期

2 钟全宏;陈青;孟峰年;张建华;;人类生存环境与体育发展[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3 丁雁如;大众传播与媒介文明[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杨建华;“民族一国家”的认同与传统文化的再现——唐浩明历史小说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童康;;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J];江苏高教;2006年04期

6 江玉琴;;文化批评:全球化时代文学批评的突围[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8期

7 乔瑞金;;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特征[J];理论探索;2006年04期

8 施惟达;;民族文化: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J];民族艺术研究;2006年06期

9 胡大平;;马克思主义能否通过文化理论走向日常生活?——试析20世纪70年代之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盛宁;;“理论热”的消退与文学理论研究的出路[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雷东霞;;从教育人类学的文化传承视角看当代普通高校民族音乐鉴赏课[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尚伟;成都、重庆的城市文化与报业[D];四川大学;2003年

2 姜智红;论文明的多样性[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吕林海;数学理解性学习与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宋宝和;高中数学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夏莹;作为一种批判理论的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D];清华大学;2005年

7 李虎林;当代人格教育的理论求索与时代建构[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林存华;师生文化冲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海力波;“做”黑衣壮:认同历史与文化表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燕;从文化冲突到文化融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宏霞;中西方课堂教学差异的文化探源[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尹国杰;我国本科公共英语课程设计的文化性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长星;从文学批评到文化理论[D];新疆大学;2005年

5 王万喜;哲学视野中的企业文化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吴峰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文学批评理论透视[D];山东大学;2005年

7 魏伟;黑龙江省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8 王春媚;广告的文化内涵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9 安红妍;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政治批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郭文香;周作人的茶意神髓[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惠敏;;理论没有“之后”——从伊格尔顿《理论之后》说起[J];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2 姚文放;;我们如何进行学术争鸣?——兼答《理论之后的悖论解决——与姚文放先生商榷》[J];中国文学研究;2010年04期

3 柴焰;金鑫;;理论的终结与重生——特里·伊格尔顿对文化理论的思考[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过俊荣;;“后理论”及理论之后[J];文教资料;2008年36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苗吉友;后理论:理论的反思与出路[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676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5676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f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