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域融合过程看文学翻译的主体间性
发布时间:2018-03-07 08:35
本文选题:翻译主体间性 切入点:翻译主体的视域特点 出处:《中南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翻译主体间性是指各翻译主体在翻译活动中相互交往所形成的内在关系。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已成为翻译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目前,译界已经注意到主体间性在翻译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然而,缺乏实用方法论来指导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处理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以翻译的主体间性为中心来展开研究。 文学翻译过程充满艺术性和创造性,充分反映了各翻译主体的主体性。本文采用“视域融合”理论,研究了主体间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含义,分析了各翻译主体的视域特点,揭示了视域融合是主体间性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体现,提出了指导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处理与其他主体之间关系的方法。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四方面的研究: 一、研究了主体间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含义。首先,根据翻译的过程,本文认为:1)翻译主体包括源语文本作者(以下简称作者)、译者和目的语文本读者(以下简称读者);2)翻译主体的主体性是指各翻译主体在翻译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创造性、自主性和自觉性。其次,本文认为主体间性在文学翻译中有两层含义:1)各翻译主体在文学翻译活动中是平等、共存的关系;2)各翻译主体在发挥各自主体性的基础上进行互动、合作,传递源语文本的艺术性价值和审美价值。最后,提出主体间性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从理论上界定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了“视域融合”和“期待视野”两个理论与主体间性在文学翻译中的联系。一方面,“视域融合”理论认为作为源语文本阐释者的译者和作为目的语文本阐释者的读者的视域都具有历史性和主体性。另一方面,“视域融合”理论认为阐释者的现在视域和文本的过去视域的不断融合过程是理解的过程,也是意义生成的过程。“期待视野”理论也认为文本需要读者的期待视野的参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影响文本意义的生成。因此,文学翻译中的视域融合过程及读者的期待视野的参与反映了文学翻译的主体间性。 三、研究了文学翻译中作者、译者和读者的视域特点。首先,文本视域体现了作者的视域,它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确定性是作者主体性的显著体现;不确定性则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其次,译者视域中包含的知识结构、审美价值取向、欣赏水平等因素也会对译文产生重大影响,这些是译者主体性的具体体现。再次,读者看似消极、被动,但他的视域能影响译者制定翻译策略,甚至影响译文的存在和新译文的产生,这体现了读者视域的主体性。因此,各视域不仅体现了各翻译主体性,也体现了主体间性。 四、研究了主体间性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体现。首先,,研究了各翻译主体视域融合的必要性,认为视域融合过程可以体现文学翻译中的主体间性。其次,通过研究译者的视域与源语文本的视域融合以及译文读者的视域与目的语文本视域的融合,得出以下结论:1、)目的语文本视域与源语文本视域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除了源语文本作者的视域,还有增加了译者的视域;2)译文读者的视域在融合后增加了原文作者的视域和译者的视域,因此变得更广阔,而源语文本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也在目的语文化中得到实现,从而体现了各翻译主体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最后,通过分析各翻译主体的视域不可能完全融合,认为视域融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文学作品的重译不可避免,因此需要各翻译主体进一步沟通、合作。 本文的研究有利于加深译者对翻译主体间性的理解,有助于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处理好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对于指导翻译活动有一定参考意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046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黄丽花;从视域融合过程看文学翻译的主体间性[D];中南大学;2006年
2 林莉;视域融合视角下的翻译主体间性[D];湘潭大学;2007年
3 王志敏;主体间性观照下翻译主体间的动态关系:Uncle Tom's Cabin两个中译本对比[D];湖南大学;2009年
4 何小燕;从认知角度看翻译的主体间性[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5 于晓欢;论翻译的主体性[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786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578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