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产与艺术审美价值的创造
本文选题:艺术生产 切入点:审美价值 出处:《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马克思提出的艺术生产理论为文学艺术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视角,使文艺研究具有一种实践性的话语活力,同时,这一理论也对艺术审美价值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艺术生产时代,艺术呈现出非艺术化的悖论性存在:艺术要获得存在,就要以一种非艺术化的趋向而存在,艺术的发展日益无法依据其自律性而发展,却日益依赖于技术和资本等艺术之外的因素,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艺术越要肯定自己,就越要进一步否定自己,而当艺术不断否定自己的时候,它也就不断地"前进"了。既然在艺术生产过程中,艺术处于一种非艺术化的悖论性存在之中,那么,在这种非艺术化的悖论中,艺术作品是否还具有审美价值呢?艺术生产还能否生产出艺术审美价值呢?答案是肯定的。即使在大众文化当道和消费意识膨胀的语境下,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说,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仍然能够被创造出来,审美价值仍然有实现自身的路径。在艺术生产过程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在于其现代转换。
[Abstract]:Study on Marx's theory of art production as literature and art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of methodology,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has a practical discourse activity, at the same time, it presents new challenges to the theory of aesthetic value. In the era of art production, art shows there is a paradox in non art: to get to the art, with a tendency of non artistic existence, art development cannot be based on the self-disciplin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creasingly depends on factors outside the capital and technology of art, even in some sense, it can be said that art is more and more to be positive and negative yourself further, when art continue to deny yourself, it will continue to move forward. Since the art production process, art is a paradox of non artistic, so, in this non art The paradox in the works of art, whether also has the aesthetic value? Art production also can produce the aesthetic value of art? The answer is yes. Even in popular culture and consumer awareness of the expansion of the power of con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y of value, aesthetic value of art works can still be created, still have aesthetic value to realize their own path. In the art production process, to achieve the aesthetic value of art lies in its modern transformation.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9BZW012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益荪;论“艺术生产”主体的特征[J];当代文坛;2000年01期
2 陈定家;略论意识形态与艺术生产[J];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3 胡亚敏;;当代中国审美现象探讨[J];江汉论坛;2007年12期
4 汪正龙;;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多重内涵、当代发展及面临的挑战[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07期
5 彭修银,郑博超;现代高新技术给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带来的变化[J];江汉论坛;2002年05期
6 董乃斌,程蔷;民间叙事论纲(上)[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7 罗宏;马克思究竟是怎样看待艺术生产的[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04期
8 闫星,赵伯飞;“艺术生产”理论与审美价值的创造[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文君;杜学元;;从羌族民俗文化透视羌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赵秀花;;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王海斌;;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向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5 孙琳;潘鸣;;符号社会化:垄断资本主义的价值渗透之路——鲍德里亚《生产之镜》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6 邵艳军;;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在联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7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8 于忠龙;陈乃新;;论竞争法只调整竞争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9 孙晋;;产融结合及其主要法律形式论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10 谢青松;;《物权法》的伦理审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玉锁;;《管子》的成人命题:既仁且智,是谓成人[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涛;皮明建;高鹏;;农用地价格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5 陆心宇;;我在这里——近代经济学和哲学文本空间中的自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6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7 马尔库塞;李杨;;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8 邱国良;郑延恒;;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民主沟通[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彭希义;;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基于贵阳花溪区彝族农民工群体的调查[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7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8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周旋;“公私财物”之内涵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6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嵇山;;论“敌对”[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6年00期
2 向翔;恩格斯的劳动发展史论与美学研究的锁钥[J];思想战线;1991年02期
3 陈定家;市场语境下工具理性的审美意义[J];文史哲;2002年01期
4 毛星;;意识形态[J];文学评论;1986年05期
5 钱中文;论文学观念的系统性特征[J];文艺研究;1987年06期
6 吴元迈;关于文艺的非意识形态化[J];文艺争鸣;1987年04期
7 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形式[J];学术月刊;1997年04期
8 陈定家;艺术生产论的发展及当代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03期
9 童庆炳;马克思早期的艺术生产论的现代意义[J];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04期
10 李英;金钱崇拜与艺术生产──评一种崇尚金钱的艺术观[J];哲学研究;1995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宏业;论《将军吟》的审美价值[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2 李忠昌;;论《水浒后传》的审美价值——兼与《水浒全传》比较[J];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04期
3 克敏;;关于杂技的本质特征与审美价值——兼论杂技的英雄意义[J];艺文论丛;1996年03期
4 杜书瀛;审美价值的消费和评价[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何茜;;“天下第一鼓”的美学特征——临汾威风锣鼓[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陈传席;;重建花鸟画的审美价值——记贾平西及其艺术[J];国画家;2005年01期
7 石磊;;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当代意义[J];美术观察;2006年04期
8 霍晓静;;英语谚语审美与翻译初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9 王若s,
本文编号:15784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578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