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文学伦理之“常”与作品生命之“长”

发布时间:2018-03-07 17:52

  本文选题:伦理意识 切入点:伦理形象 出处:《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学伦理是从对文字符号的阅读、领悟转化而来的伦理体验,伦理观的传递主要是由作家的伦理意识、作品的伦理形象、文字的伦理表达来完成的。作家的伦理意识既要啮合于现实生存伦理,又要在这实存中提纯出伦理之"常";伦理形象往往因承载思潮、观念、习俗等诸多元素而善恶模糊,可以导致"多靶向"的流传;伦理叙事是用文学性语言说出的别样话语,它并非是训诫与说服,却承载着训诫与说服的功能。文学要在生活常态之中寻求伦理的超越,才能完善文学的功能指向,使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得以持久。
[Abstract]:Literary ethics is the ethical experience from the rea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characters. The transmission of ethics is mainly from the eth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writer and the ethical image of the works. The eth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writer should not only engage in the real existence ethics, but also purify the "ordinary" of the ethics in this existence; the ethical image is often blurred by carrying many elements, such as ideological trend, ideas, customs and so on. It can lead to the spread of "multi-target". Ethical narration is another kind of discourse in literary language. It is not admonition and persuasion, but it bears the function of admonition and persuasion. Literature should seek the transcendence of ethics in the normal state of life. Only then can the function of literature be perfected, and the artistic life of literary works be sustained.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文学院;
【基金】:2012年辽宁省教育厅重大人文社会科学专项项目“历史转型与中国当代文学思想理论研究”(ZW2012007)
【分类号】:I0-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建军;;论《创业史》的小说伦理问题[J];南方文坛;2012年02期

2 张莉;;意外社会事件与我们的精神疑难——“70后”新锐小说家与“城镇中国”的重构[J];上海文学;2013年06期

3 寓真;;聂绀弩刑事档案[J];中国作家;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子华;;论戏剧冲突与人生双极性的同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2 陈彬;;论WTO的“自给自足性”——从“自给自足体系”概念出发[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3 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与康德意志自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4 寇东亮;德性伦理研究的当代视野[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5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胡万年;;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形而上维度——兼与康德自由意志的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王红;;消费文化时代的媒体伦理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方国武;;从“物”的形式到“人”的形式——康德形式美论的理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王建军;;康德自由理论的两个前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李和平;;略论古代西域文化对汉语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赵祥禄;;“仁”与“绝对命令”——孔子与康德的道德人生观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马建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下的刑罚执行——论强化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5 马永庆;;公共文明建设中的荣辱观教育[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6 陈永慧;;文明秩序助推和谐社会构建进程——浅议“排队推动日”活动在社会秩序建设中的作用[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7 李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新趋向[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杜振吉;王晓彦;;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生活的变革及其基本趋势[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吕进;;重庆与20世纪中国新诗[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10 谢加书;;试论电子信息技术进步对道德传播的影响[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3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琰;组织与个体互为塑造关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佳;美国新品格教育对我国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启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赵伟;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个人发展的双重效应[D];湘潭大学;2010年

7 万波;科学发展的道德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8 王祖联;高考移民:基于教育公正的审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辉;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价值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彬;慈善意识:我国慈善事业的伦理困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徐文斗;蛤蟆滩的“三大能人”[J];山东大学学报(语言文学版);1963年S6期

2 严家炎;;关于梁生宝形象[J];文学评论;1963年03期

3 王鹏程;;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创业史》?[J];粤海风;201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志成;;从主体间性看译者的伦理意识——以林语堂所译《浮生六记》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2期

2 龙云;;文学与伦理学:文学伦理学批评发展的“自由空间”[J];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01期

3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4 张璇;;共同家庭悲剧下迥异的伦理意识及救赎——《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的比较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S1期

5 潘勋;;欲望的舞蹈:快乐的人与人的快乐——《十日谈》与《三言》比较读[J];中文自学指导;1994年05期

6 王兆鹏;史论结合 抉幽探秘──评《永恒的困扰──文艺与伦理关系论纲》[J];江汉论坛;1994年11期

7 邹定宾;伦理乌托邦的守望与漂泊——儒学意识与当代小说[J];文艺争鸣;1997年03期

8 陈小妹;;以儒学为轴心的中国传统哲学对文学的渗透[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5期

9 张立群;;“镜像”与“真实”——世纪初“诗歌道德伦理”现象的反思[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10 伍茂国;;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学叙事伦理学[J];北方论丛;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纯菲;;火凤冰栖——中国文学女性主义伦理批评[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张建国;;生态批评中的伦理因素[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向阳;论纳博科夫对池莉小说创作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803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5803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3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