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时尚,不设计
本文选题:时尚 切入点:设计 出处:《装饰》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今天,时尚正以超出我们想象的速度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当游移不定的欲望在必须面对现实语境时,设计师对时尚问题的主动介入是有其深远意义的。正是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无时尚,不设计"的这一概念。并且提出,可以将时尚视为一种基本知识,一种需要普遍关注的社会意义系统。关注时尚是对自我的一个重新界定,它包含了对达到优良设计的必要的知识储备,它应该是被所有的设计师群体所关注的内容。
[Abstract]:Today, fashion is infiltrating into every corner of our lives at a speed beyond our imagination. When the vagaries of desire have to face the real context, designers' active involvement in fashion issues has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no fashion, no design". It also suggests that fashion can be regarded as a basic knowledge, a social meaning system that needs universal attention. Paying attention to fashion is a redefinition of self. It contains the necessary knowledge to achieve good design, it should be the focus of all designers.
【作者单位】: 北京服装学院;
【基金】: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三年行动计划(2013年—2015年)“长城学者”培养计划
【分类号】:J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劲松;;拟真时代:鲍德里亚媒介理论的后现代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汪德宁;;日常生活如何审美化?——由鲍德里亚的“超美学”看“日常生活审美化”之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许宏香;;仿像的逻辑——波德里亚仿像论的技术与修辞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4 徐培卿;;未来世界的“技术救赎”——浅析《2012》中的技术崇拜情结[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孙翠玉;;“女性范例”:“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的女性规训——布希亚思想的女权主义探微[J];北方论丛;2007年05期
6 党圣元;;新世纪文论转型及其问题域[J];北方论丛;2009年03期
7 覃志红;李妍;;生产?消费?抑或符号?——消费社会的主导逻辑探析[J];北方论丛;2009年06期
8 王妍;;技术现象学视阈下的虚拟艺术问题[J];北方论丛;2011年06期
9 欧阳彬;;货币逻辑与当代现实:马克思与现代社会理论的交锋[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冯旺舟;吴宁;;时尚的幻象与殖民化——基于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于文秀;;第三种大众文化理论——波德里亚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盛国荣;;技术物:思考技术和消费社会技术问题的出发点——鲍德里亚早期技术哲学思想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夏莹;;生产的镜像逻辑与西方形而上学批判——为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生产”观念批判辩护[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马大康;;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文化生态[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4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欢;超越资本逻辑与符号逻辑[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伟斌;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熊宇飞;意识的世界与主体的生成[D];暨南大学;2011年
10 颜炼军;象征的漂移[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宏图;现代性的形成和扩展——17、18世纪的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2 彭南生;近代工商同业公会制度的现代性刍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3 谢丽君;现代性就是时代性[J];美术;2002年11期
4 周宪;现代性的张力:从二元范畴看[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05期
5 张卫中;90年代中国城市小说的现代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李怡;“走向世界”、“现代性”与“全球化”[J];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05期
7 徐寅;;艺术秩序和出路问题的现代性思考[J];电影评介;2006年17期
8 殷曼i_;;现代性视野中的艺术体制与艺术家[J];求是学刊;2006年01期
9 张曙光;;全球化:现代性的扩张及其界限[J];哲学动态;2006年04期
10 周福岩;;传统道德惯习与现代性之间的张力[J];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俞吾金;;坚持现代性:历史大错位中的价值选择[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王锐生;;作为现代性的以人为本[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家琪;;现代性背景下的宗教与信仰问题(发言提纲)[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邵龙宝;;如何看待我们的文化传统——兼论文化传统与现代性的联姻与勾连[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5 姜义华;;挑战中国:现代性三重奏[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6 杨成波;;现代性与中国现代化[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邹诗鹏;;全球现代性重建与中国文化转型[A];马克思主义与文化新自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12年
8 陈红玉;;设计与现代性[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陆静;;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10 章益国;;一还是多、同还是异——“东亚现代性”思潮略说[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汝伦;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的共谋关系[N];文汇报;2002年
2 王庆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现代性选择[N];光明日报;2007年
3 张清民;文化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高名潞 美国匹兹堡大学艺术史和建筑史系教授、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现代性的中国逻辑:整一现代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上海社科院哲学所 陈翔勤;现代性的时间分析[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朱红文;现代性与人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7 ;重构中国式的另类现代性[N];文汇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陈菁霞;中国,一种新的现代性[N];中华读书报;2011年
9 曾军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优雅的复活或对现代性的怀旧[N];文汇报;2014年
10 王绍培;福柯:不断尝试逃离“现代性”的牢笼[N];深圳特区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成山;历史与自由[D];吉林大学;2011年
2 黄红春;新月派文学观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静;现代性、后现代性与建设性[D];吉林大学;2008年
2 田甜;社会转型视角下《孽海花》的现代性书写[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3 喻燕;从崇高到荒诞[D];安徽大学;2012年
4 冯晓坤;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的现代性独立人格建构[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5 罗婷;现代性的另一种姿态[D];浙江大学;2009年
6 张岳;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汉族夏历新年仪式的变迁[D];兰州大学;2009年
7 覃庆辉;鲁滨逊与桑提亚戈形象的现代性批评[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郑斌;隐喻的现代审美文化意义探究[D];辽宁大学;2012年
9 李玮;立足“本土中国”的现代性写作[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吕晓玲;休闲、现代性与自我认同[D];苏州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5813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581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