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唐宋转型”的艺术向度——凌继尧主编的《中国艺术批评史》的特色评介

发布时间:2018-03-08 08:36

  本文选题:唐宋转型 切入点:中国文化 出处:《艺术百家》2012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中国文化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提到:"从文化比较上来看,中国文化盖具有极强度之个性,此可于下列各层见之:一、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二、中国文化自具特征,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四、从中国已往历史征之,其文化上同化他人之力最为伟大。对于外来文化,亦能包容吸收,而初不为其动摇变更。……似显示其自身内部具有高度之妥当性、调和性,已臻于文化成熟之境者。"
[Abstract]:The Chinese culture has its own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Mr. Liang Shuming mentioned in "the essentials of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mparison, the Chinese cultural cover has an extremely strong personality, which can be seen at the following levels: first, Chinese culture alone creates and develops," Slowly formed, not from him. Second, Chinese culture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ts own system, and it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other cultures. Fourth, since the history of China, its ability to assimilate others culturally is the greatest. For foreign cultures, it can also be contained and absorbed. But at first it seems to show that there is a high degree of appropriateness and harmony within itself, and that it has reached the stage of cultural maturity. "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唐宋转型和艺术批评思想的嬗变”(项目编号:11YJC760029)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J12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汉斯·伯尔丁,张长虹;艺术史终结了吗?[J];新美术;199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朝东;余同涛;;农民关系网络对创业过程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8期

2 萧成勇;;传统伦理变革与社会公德培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汪乾;;民族主义在中国的源起与成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吴波;;基于合理行为理论的奢侈品购买动机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鞠梅;;爱情:女性解放的最终归宿?——张欣的《为爱结婚》的女性视角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0期

6 王强;;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的历史时代起点[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黎良华;;文化差异、文化分层与差异、分层的文化[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马戎;;“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崔卓兰;杜一平;;行政评价制度与法律激励功能[J];北方法学;2012年01期

10 师英杰;;论和谐社会的文化价值诉求[J];北方论丛;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亚凝;;“嵌入性”不足与本土化司法模式之建构[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戴茂堂;李家莲;;当今国内伦理学史研究的情感缺失[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陈戈;储小平;;差序制度结构与中国管理革命——以李宁公司的发展变革为例[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4 曾惟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的中国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秦德君;张玲彤;;中国国民文化特性的分析模式[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6 董明;;民间力量成长与地方社会权力结构的再造——对一个案例的经验阐释[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朱萌博;马睿;;老子思想在当代国际政治领域中的影响力[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季春;;中国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9 巴晓芳;;旅游开发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以鄂西土家族的“文化旅游开发”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10 巩见刚;;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管理学[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志奇;北京人民大会堂室内环境艺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佟金玲;司法仪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晓明;主体幸福感模型的理论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兆良;宽恕内涵的本土心理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立;员工工作友情、心理资本与建言行为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艳艳;河南省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蔡琳彬;老舍小说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人格的探索[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齐朗;从文化建构视角论商务文本的翻译策略[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费春宏;网络交换论与中国人情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林源;我国刑罚结构的缺陷与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9 刘烨华;社会资本视域下政府公共危机治理提升途径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伍本霞;论张君劢“修正的民主政治”[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亳;;浅谈中国文化在设计上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1年17期

2 李建军;;1993—1994:中国文化走下圣坛[J];决策与信息;1995年02期

3 张振辉;;传播中国文化的先驱——卜弥格——《明王朝的最后特使——卜弥格传》一书中译者的话[J];东欧;1995年04期

4 张洁;;来自韩国的中国大学博士[J];对外大传播;1998年05期

5 刁生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走向[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6 刘文辉;试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7 栾边;52扇敞亮的窗[J];中外文化交流;2002年01期

8 吴瑞霞;对研究中国文化艺术思维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9 汤一介;;关于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J];民主;2002年10期

10 韩明欣;;试谈开放交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欧阳有旺;;中国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化竞争战略[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石国贞;;论国际化趋势下提升大中华认同感的现实依据[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林炜双;孙李银;李明子;赵嘉颀;梁桑;刘霓;高腾;景怀斌;;公务员组织潜规则的表现与形成机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严建强;;“中国热”的法国特征及其解释[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5 岳晓东;;幽默风格、气质乐观、心理健康:493名广州、香港、澳门大学生的调查[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陈永涛;;近代传教运动中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两种基本态度及简评[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翟双;杨莉萍;;叙事心理治疗的特征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契合[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李敏;;关于人文文化与社会文化教育的若干思考[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9 王蒙;;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4)[C];2006年

10 张梦阳;;文化的内蕴与对“人”的呼唤——写于林非先生著《鲁迅和中国文化》再版的时候[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语言大学 路文彬;中国文化的“礼”传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欣文;《中国文化年鉴》(2005)组稿编辑工作启动[N];中国文化报;2006年

3 梁秋克;《中国文化年鉴》新一轮组稿编辑工作启动[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李大伦;漫谈中国文化[N];郴州日报;2006年

5 卞毓方;一位文化老人的“和谐观”[N];人民日报;2007年

6 蒙木(书评人);中国文化的读本?[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7 宋冰;中国文化年:让世界感受中国魅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8 商报记者 任志茜;张大春:重新识字,钻进中国文化的酱缸[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张海晏;中国文化“和”的精神[N];光明日报;2008年

10 秦风邋毛毛;劲草更兼疾风[N];人民政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岩波;中国古代医学书籍发展史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2 詹春花;黑塞与东方[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磊;中国与国际刑事法院:现状与展望[D];吉林大学;2007年

4 孙成武;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包仕国;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安全的衍进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殷瑜;布莱希特在中国:1949-2006[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王文;庞德与中国文化[D];苏州大学;2004年

8 赵本涛;中西文化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9 朱莉丽;1369-1599日本各阶层对华观初探[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孙大强;基于中国文化情境的心理账户探索性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晓东;韦政通文化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2 徐梁峰;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D];浙江大学;2008年

3 蔡慧清;德克·卜德研究三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董利民;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我国现代竞技体育的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成茜;中国文化内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差异[D];重庆大学;2007年

6 胡菊花;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视角看中国文化的输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邹丽娟;中俄茶文化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孙青;中国文化因素在外宣材料英译中的体现[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9 陈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境遇与发展思路[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10 汪秀梅;从翻译要求看中国文化遗产读本汉英翻译[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5831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5831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0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