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腔”、“方音”与“方言写作”的话语建构——兼及对“底层文学”语言立场问题的一种思考
本文选题:方言化 切入点:写作 出处:《文艺评论》2013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何谓文学?翻开任意一本手头的中外词典,都有清晰可见的注解与明确的标示,大致陈述为:以语言文字为工具通过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表达作者情感的艺术。即使存在细微的差别与区分,但总体的精髓内核是不会改变的,即都会强调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抑或载体,而形象的诉诸与表达则为文学所倚靠的主要表现方式与使用方法,其最终目的则在于表达作者所内蕴的深厚情感及其对丰富社会生活的折射与描摹。
[Abstract]:What is literature? Open any Chinese and foreign dictionary on hand with clearly visible annotations and clear indications, The general statement is: the art of expressing social life and expressing the feelings of the author through images using language and writing as a tool. Even if there are subtle differences and distinctions, the core of the whole essence will not change. That is, the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use of language as a tool or a carrier, and the appeal and expression of images are the main ways of expression and use on which literature relies. Its ultimate aim is to express the deep emotion of the author and its refraction and description of the rich social life.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现代小说类型理论与批评实践”(编号09BZW014)
【分类号】:I0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葛红兵;;文言与土语——从《秦腔》看中国当代文学的语言困境[J];上海文学;2009年02期
2 李云雷;;如何扬弃“纯文学”与“左翼文学”?——底层写作所面临的问题[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昱;;论新生代电影中的“底层”特征[J];长城;2009年12期
2 陈超;骆田茵;;“底层文学”批评的话语歧途与精神重构[J];当代文坛;2012年04期
3 王尧;;关于“底层写作”的若干质疑[J];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04期
4 滕翠钦;;“虚构”的权威:“底层文学”的合法性及其风格问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张晓娟;;底层叙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郭文元;张继红;;新世纪“底层文学”批评与20世纪中国文学资源[J];当代文坛;2012年05期
7 陈超;;出离和抵抗阐释张力下的话语歧途——对新世纪“底层文学”批评的历史反思[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5期
8 朱云;;浪漫视野中的“底层写作”——评红柯的两部中篇小说[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年11期
9 赵学勇;王元忠;;“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指归与当代底层写作[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李龙;;文学的救赎与救赎的文学——底层文学与现代性问题[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赵黎波;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启蒙话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赵允芳;90年代以来新乡土小说的流变[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滕翠钦;被忽略的繁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雪松;世纪之交的文学批评新潮[D];吉林大学;2009年
5 孔会侠;从转型期的“底层叙述”看现实主义文学的新拓展[D];兰州大学;2010年
6 王学胜;“底层文学”批判[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苏前清;韩少功的“底层写作”论[D];南昌大学;2010年
2 宫睿哲;“打工文学”的制度生产及文化政治[D];北京大学;2011年
3 李玉杰;新世纪“乡下人进城”叙事的“表述”偏颇[D];郑州大学;2011年
4 张雅君;论当代知识分子书写底层中的复调叙事[D];河北大学;2011年
5 王斌;我们的路在何方?[D];苏州大学;2009年
6 伍蕊;困境中的言说与呐喊[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郑北航;底层小说叙事缺陷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高强;曾事农桑:论新时期以来乡村叙事中的“劳动”主题[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猛;;音乐与文学美学内涵的内在联系[J];飞天;2011年14期
2 闫俊平;;简论文学作品的语言美[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水小琴;;文学语言的模糊性[J];语文学刊;2006年22期
4 李桦;;写作美学浅论[J];企业与文化;2006年03期
5 唐洪钧;;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指要[J];湖北电大学刊;1994年Z1期
6 黄蓉;;文学作品中的脏话处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7 老舍;谈文学语言问题[J];科技文萃;1996年07期
8 陈英;;文学语言的特性及审美效果[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李金风;;文学语言的艺术特征及实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10 王坤;;文学语言中信息构成的对立美学原则[J];文学评论;198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万云;;文学语言的哲学思考[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2 张先亮;;文学语言文化特征论[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3 刘福根;;新时期文学语言的创新与规范[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吴家珍;;谈文学语言信息的传送[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5 高玉;;文学语言视角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6 盛光希;;文学语言的二元对立与统一[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5)[C];2006年
7 江南;;文学语言的感性功能[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8 梅韵;;歌颂、暴露与文学作品的倾向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1981年
9 王卫东;;文学的二重性——简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和超审美意识形态性[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10 田文强;;表现性:文学语言的审美解读[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天远;写作与文字游戏[N];中国妇女报;2002年
2 何碧玉 毕飞宇 黄荭 整理;“文学作品的价值不能依附于别的东西”[N];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丁念保;作家应是“写作困难”的人[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崔俊颖;现代意识下的城市化写作[N];辽宁日报;2000年
5 刘扬;青年学者的“中年写作”[N];中国文化报;2002年
6 李陀;反思“纯文学”[N];北京日报;2001年
7 陈慧 河北省政协前副主席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不能一概而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本报驻京记者 吴越;如何叫醒沉睡的“熊猫”?[N];文汇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江湖;东方女性写作:一扇文学的视窗[N];文艺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石一宁;文学语言还有标准吗?[N];文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胡玉;韩国民众文学与中国底层文学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雷淑娟;文学语言美学特征修辞论[D];复旦大学;2003年
3 李茂叶;人文语言视域下的文学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6 潘华琴;文学言语的私有性[D];苏州大学;2007年
7 肖翠云;行走在文本与文化之间[D];苏州大学;2006年
8 袁新;论“文学译本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婷;论诗意的文学语言[D];安徽大学;2004年
2 乔月涛;文学语言解构性修辞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畅;文学翻译与语境[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郭妍;文学语言和广告语言模糊性的比较[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何燕;译家与作家的统一[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杜志峰;[D];浙江大学;2004年
7 王坤;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的顺应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江丽芝;阅读与观看——文学与电影的接受比较[D];暨南大学;2004年
9 朱光伟;文学语言与电子媒介关系初探[D];河北大学;2006年
10 王雪舟;文学作品中的伦理边界问题探讨[D];南华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055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605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