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西方艺术史研究中的图像学概念、内涵、谱系及其在中国学界的传播

发布时间:2018-03-13 15:06

  本文选题:西方 切入点:艺术史 出处:《新美术》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对艺术史研究者而言,研究方法本身也许就是研究目的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艺术史方法论建构工作,所面对的重要问题是艺术史能否成为一门科学,而不是持续传统中的鉴赏经验之谈。因此,当时的美术史家与艺术理论家多转向哲学与认识论寻求概念支持,并着手构造艺术史研究的系统原则。一面是由李格尔[Alois Riegl]、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一直到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所代表的知觉心理学和形式主义研究路径,另一面是瓦尔堡[Aby Warburg]建立的图像学研究路径。这些美术史研究的系统原则的确立,不仅是对18、19世纪美术史研究的实证主义倾向所作的人文主义反省,也为美术史成为一门科学提供了合法性。到上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美术史学走过了百年历程,这时候中国的开放意识进一步增强,西方美术史方法论被大量译介,为本土美术史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和国际视野。图像学研究方法正是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中被介绍到中国的。
[Abstract]:As far as the researchers of art history are concerned, the research method itself may be one of the purposes of the research.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the western art history methodology construction work, the important question is whether art history can become a science. Therefore, art historians and art theorists at that time turned to philosophy and epistemology to seek conceptual support. On the one hand, from Alois Riegl and Heinrich Wlfflin to the path of perceptual psychology and formalism represented by Rudolf Arnheim.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is the path of image research established by Aby Warbur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ystematic principles of these art history studies is not only a humanist reflection on the positivist tendency of art history research in the 1800s. In -20s, when the western modern art history had gone through a hundred years, China's open consciousness was further strengthened, and the methodology of Western art history was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in large numbers. It provides a theoretical resource and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local art history. It is in this academic atmosphere that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image science are introduced to China.
【基金】: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重点项目《图像学与中国美术史研究》(批准号12AF006)的系列研究论文之一
【分类号】:J11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翁剑青;;佛教艺术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J];雕塑;2010年06期

2 翁剑青;;佛教艺术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之二[J];雕塑;2011年01期

3 翁剑青;;佛教艺术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3)[J];雕塑;2011年02期

4 翁剑青;;佛教艺术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4)[J];雕塑;2011年03期

5 翁剑青;;佛教艺术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5)[J];雕塑;2011年05期

6 楚小庆;;艺术史研究中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视角及其阐释[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7 段炼;;视觉文化研究与当代图像学[J];美术观察;2008年05期

8 段炼;;图像学与比较美术史[J];美术观察;2008年12期

9 刘晋晋;;并非图像学的“图像学”——论W.J.T米切尔的一个概念[J];美术观察;2009年11期

10 姚义斌;;“竹林七贤”墓葬壁画的图像学意义[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贺华;视像时代的图像学[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倍雷;;中西美术的画理意味的比较研究[J];书画世界;2009年06期

2 戴昕;;正义的形象——对西方美术作品中正义女神形象的考察及其对法治话语的启示[J];北大法律评论;2006年00期

3 党艺峰,党大恩;陈寅恪唐诗笺证的诗学价值再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丁勤;;视觉的阐释——中国古代帝王图像的文化意蕴与社会功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朱永明;;信息化图像时代的视觉编码与修辞[J];包装工程;2010年08期

6 汪开庆;何培华;;平面设计三要素在电影海报中的运用[J];包装世界;2009年06期

7 李建军;对当前素描教学体系与目的的思考[J];滨州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8 王泽庆;顾祖钊;;从“自叙说”看胡适对古代文献考证研究的贡献[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熊文彬;藏传佛教造型艺术人物刻画及其审美意蕴[J];中国藏学;1996年02期

10 冯静洁;王拥军;;贡布里希的艺术史思想[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铮;;简论人类文明的艺术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2 朱存明;;汉画像研究的图像学方法[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兰芳;;徐州汉画像石视觉图像的意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杜少虎;;线描涂绘融合:汉墓壁画图式风格探察[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高字民;;后图像时代虚拟体验的审美价值考察[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高字民;;后图像时代虚拟体验的审美价值考察[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7 蔡琴;;作为视觉艺术博物馆的美术馆[A];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吕旭峰;危机与创伤[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3 尹霄;乔治·鲁奥的叙事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4 徐红梅;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中的图像记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格日勒图;游牧文化视野中的蒙古族服饰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6 张鑫;中西古典绘画美学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宫宝龙;记号的迷思[D];浙江大学;2011年

8 叶康宁;竞尚清雅:明代嘉万时期的书画消费[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吕作用;傅雷与视觉艺术[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10 周飞强;博物馆的悖论[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均利;清代外销画表现的民俗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3 肖平;基于DM642的“行人”语义提取及应用[D];湘潭大学;2010年

4 邹文兵;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盘长纹艺术符号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郝鸣;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纹艺术符号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邓纯;销售包装容器造型设计的舒适度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张e,

本文编号:16069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6069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2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