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黑格尔与丹托的“艺术终结论”
本文选题:黑格尔哲学 切入点:艺术终结论 出处:《美与时代(下旬)》2013年08期
【摘要】:"艺术终结论"的始作俑者是19世纪德国的黑格尔,主要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美国的丹托,他们都认为艺术将终结于哲学。在他们看来,艺术发展的趋势就是在丧失了自身的规定性之后将会以一种哲学的形式出现,走向"哲学化"。尽管黑格尔和丹托的理论有差别,他们关于"艺术终结"的论调仍然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黑格尔和丹托蔽于"西"而不知"中"。如果把"艺术终结"的命题夸大,把它描述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的世界图景便是非常不恰当的,这种理论尤其不适合于东方当下的社会主义中国。黑格尔和丹托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弊端,并且发现了艺术发展的多样性和新异性对于传统美学和文艺理论所构成的挑战,但是,从总体上来说,"艺术终结"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作为人类内在精神活动的构成与体现方式,艺术是与人类的诞生及发展不断演进变化着;它为人类而存在,也必然维护着人类自身的发展。只要人类存在没有终结,艺术就不会终结。"
[Abstract]:The author of "the end of Art" was Hegel in 19th century Germany, and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was Danto of the 20th centur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y all believed that art would end in philosophy. In their view, The trend of art development is that it will appear in a philosophical form after losing its own stipulation, even though Hegel and Danto's theories are different. Their argument about the end of art is still closely intertwined. Hegel and Danto are blinded to the West without knowing it. If they exaggerate the proposition of the end of Art, It is very inappropriate to describe it as a universal and universal picture of the world. This theory is especially unsuitable for the contemporary socialist China in the East. To some extent, Hegel's and Danto's theories reveal the drawback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western capitalist society. And found the diversity of art development and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the new heterosexual to traditional aesthetics and literary theory, but, On the whole, the idea of "end of art" is not desirable. "as a form of composition and embodiment of human inner spiritual activities, art is evolving with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t exists for mankind," he said. It must also maintain the development of mankind itself. As long as human existence does not end, art will not end. "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分类号】:B516.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彭锋;;艺术的终结与重生[J];文艺研究;2007年07期
2 刘悦笛;;哲学如何剥夺艺术——当代“艺术终结论”的哲学反思[J];哲学研究;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雪;;杜威的认识论对“二元论”的“克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2 董龙昌;;苏格拉底“美在效用说”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3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汪裕雄;审美静照与艺境创构──宗白华艺境创构论评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5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6 薛雯;朱光潜的文艺与道德关系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7 徐庆年,王达敏;钱钟书与休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8 吴玉军;;确定性追求与自我的失落——考察前现代人生存境遇的一个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9 吴怀东;;历史 现实 方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胡友峰;;实践理性:康德美学的超验之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廷信;;试析后技术时代的艺术[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任岩;;甘肃安多藏族民居装饰图纹的构成形式[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3 吴克明;;网络文化的政治哲学审视[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4 赵名宇;;文艺复兴以来自然观的历史演变[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5 张改珍;;沟通科学与人文的研究进路及潜在行动者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6 何艳娜;;简析德绍尔对机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批判[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7 刘宏;;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8 高倩;;苏新宏“新生态”艺术的价值[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9 夏宁博;;作为一种艺术传播方式的艺术批评[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一辑)[C];2011年
10 张志国;;窗中·风景——叶维廉诗歌的存在之思[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9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艳丽;论漫画的影视剧改编[D];河北大学;2009年
2 江保锋;徽派古民居装饰艺术的表征及延展性开发[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闻婧;古代青铜器纹饰与传统建筑彩画纹饰的语义探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杨婧;从西方绘画中的“丰满”女性形象看艺术夸张[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郑新新;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运用的新趋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木子;装饰设计中的计算机辅助系统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于湃;色彩艺术在影视动画中的应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晓妹;小学音乐教育应把握儿童心理发展[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阿列西·艾尔雅维奇;周正兵;;当代生活与艺术之死:第二、第三和第一世界[J];学术月刊;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国清;黑格尔、中国学术和现代性[J];读书;2003年04期
2 林庆;黑格尔实践思想探析[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3 张小媚;论黑格尔现实观的政治意义[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4 王德贞;浅析黑格尔“具体”、“发展”原则[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张小媚;从黑格尔论“现实”中看其政治观[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年04期
6 石伶亚,黄飞泽;论黑格尔哲学关于生命的阐释[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庄桂成;黑格尔与20世纪中国“典型论”[J];江汉论坛;2004年03期
8 段向云;;马克思如何实现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孟宪婧;张慧君;;黑格尔辩证法的真正内涵[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丁恒星;李娟;;哲学终结了吗[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汐朋;胡亚军;;马克思与黑格尔知性观之比较[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2 张大卫;;“时代的囚徒”——重思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3 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关系[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4 陈一壮;;黑格尔、方以智辩证法思想比较研究[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5 徐卫红;;黑格尔国家神话中的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黄小洲;;论黑格尔的自由谱系学[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王福生;;从思辨到革命——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8 李鹏程;;论黑格尔宗教哲学的形而上学建构[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杨善解;;论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及其演变——兼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10 陈涯倩;;试论共同体的宗教本质[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项熹;黑格尔:一种最新的阐释[N];光明日报;2002年
2 严兆军;黑格尔的现代形象[N];文学报;2002年
3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俞吾金;“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的方法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许纪霖 本报记者 陈菁霞 整理;“中国时刻”背后的黑格尔式命题[N];中华读书报;2013年
5 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哲学系 孙宁;从黑格尔式的外衣中解放出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南开大学哲学院 齐艳红;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与历史主义方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张世英(北京大学教授);勾画黑格尔的现代性形象[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8 于涛 赫尔辛基大学哲学系、南开大学哲学学院;宗教不应成为国家的统治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朱志荣;黑格尔美学研究的典范[N];中华读书报;2013年
10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郑忆石;黑格尔哲学之光折射近代俄罗斯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峻;国家与革命:黑格尔与马克思关系的历史性解答[D];吉林大学;2011年
2 庄振华;黑格尔的历史观[D];复旦大学;2010年
3 李莹;黑格尔的个体性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福生;从思辨到革命——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D];吉林大学;2004年
5 丁三东;论黑格尔的自由谱系[D];武汉大学;2005年
6 徐晓庚;黑格尔关于造型艺术一般问题的考察[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7 章忠民;黑格尔的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2年
8 朱长兵;黑格尔真理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张宗艳;黑格尔思辨概念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孙旭武;现实与逻辑——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及其意义[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妍;黑格尔“反思”思想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罗健;黑格尔的绝对与有神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泽天;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与超越[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晓永;改革开放以来的黑格尔哲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5 周振权;黑格尔知识理论新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黄颖;黑格尔自然美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晟滔;艺术美的哲学底蕴——黑格尔《美学》第一卷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静;黑格尔艺术理论的当代价值[D];河北大学;2007年
9 潘中伟;黑格尔辩证法批判[D];河南大学;2001年
10 杨振宇;黑格尔精神视野下的人及其生存境遇[D];黑龙江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584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658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