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勒克的启示——《近代文学批评史》研究方法述评
本文选题:韦勒克 切入点:文学批评史 出处:《文艺争鸣》2012年01期
【摘要】:正仿佛转眼之间,距雷纳·韦勒克(Rene Wellek,1903-1995)《近代文学批评史》(AHistory of Modern Criticism,1955-1992)最后一卷问世已过去20年了。如今,尽管作者早已长眠于地下,世界学术潮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部煌煌巨著仍然是该研究领域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著作,也已成为20世纪西方学术史上的一座丰碑。可以说,正是通过韦
[Abstract]:20 years have passed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the last volume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Criticism1955-1992 by Rene Wellekn 1903-1995). Today, though the author has long been buried underground, the world's academic trends have changed dramatically. However, this magnificent masterpiece is still the largest and most authoritative work in the field of research, and has become a monument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20th century. It can be said that it is through Wei that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西方文学批评通史”的阶段性成果,批准号:08JA752006
【分类号】:I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龙昌;;苏格拉底“美在效用说”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2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钱广华;;走出黑格尔体系的迷宫——一个另类的解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孙显元;;芝诺悖论中的逻辑和形而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6 王永茂;论鲁迅的进化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7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8 温纯如;康德自我学说的理论渊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9 徐庆年,王达敏;钱钟书与休谟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10 余卫国;;中国哲学范式原创建构的理论和方法问题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岩;;甘肃安多藏族民居装饰图纹的构成形式[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2 吴克明;;网络文化的政治哲学审视[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3 张志国;;窗中·风景——叶维廉诗歌的存在之思[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关海庭;吴群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及建设途径探析[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于春生;;市民新闻与公民媒介素养[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肖飒;;复杂问题前沿探索的足迹——评《思维过程论》[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7 王国坛;;马克思哲学劳动主题引论——兼与吴晓明教授对话[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8 张桂萍;;古史传说与史传文学的萌芽[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9 王云;;消极补偿:中国特色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实践[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10 朱义禄;;论黄宗羲与全祖望的“遗民”观——兼论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7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8 陈莉莎;王尔德人文主义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乐;宋代书籍编辑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10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婧;从西方绘画中的“丰满”女性形象看艺术夸张[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菲菲;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周丽雯;说海透珠——论吴兴华的作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符熠;生——梦——死:尤金·奥尼尔艺术世界的狂欢化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凌;现代社会的困境与救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媛媛;中国意象油画的色彩表现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柏春;试析后现代艺术与文化底蕴的分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燕春;论文学理论对于韦勒克比较文学思想的影响[J];学术论坛;2005年09期
2 吴锡民;;关于标准的文学研究话题——韦勒克《文学理论》核心内容讲稿[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倪洪科;;简论韦勒克文学结构观——以《文学理论》为例[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9期
4 胡燕春;比较文学视野中的韦勒克批评理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胡燕春;;雷纳·韦勒克文学研究思想在中国的接受历程[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阎嘉;“马赛克主义”:21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走向[J];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01期
7 王小平;文艺理论研究的新创获——读支宇的《文学批评的批评》[J];天府新论;2005年04期
8 胡鹏林;文学分类研究的重新审视——兼论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的“三分法”[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9 杨冬;王翠;;别林斯基文学思想再评价——为纪念别林斯基诞辰二百周年而作[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刘震;“透视主义”:范式纠缠中的困境[J];东南学术;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明华;;“登高能赋”和“登高必赋”两说与刘勰文学理论的传承关系[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2 李龙;;文学理论的“问题性”:语境和方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3 吴子林;;文学与政治的双重迷失——“文革”时期文学理论及其反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1)[C];2011年
4 王元骧;;文学理论能“告别”吗?[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钱中文;;我国文学理论与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发动——评梁启超的“新民”、“美术人”思想[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6 林恒青;;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运动对周作人后期思想、文学理论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杜吉刚;;反思要素的缺失——中国现代性文论建构中的艾布拉姆斯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后记[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卢佑诚;;关于古代文论研究的两点看法[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尚延龄;尚缨;;文学理论:在夕辉朝霞的交映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小洲;细数郁金香的花瓣[N];东方早报;2005年
2 主持人 崔立秋 特邀嘉宾 李茂民 魏鹏举 付国锋;文学理论学科性之反思[N];河北日报;2002年
3 张炯;学习和发扬邓小平的文学理论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4 刘斯奋;我们是否还需要文学理论?[N];文艺报;2004年
5 刘军;关注文学理论的自觉性[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辛楠;对文论前沿问题的思考[N];文艺报;2010年
7 国理;我国学人积极参与国际文学理论对话[N];文学报;2001年
8 孙绍振 陈良运 南帆;重建文学理论学科是时候了[N];文艺报;2000年
9 何群;文化研究中的文学理论[N];学习时报;2004年
10 高建平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支宇;韦勒克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2 宗圆;批评史的多重启示——试论韦勒克的《近代文学批评史》[D];吉林大学;2009年
3 汪建峰;韦恩·布斯与西方文学批评的修辞视角[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孙淑奇;文学体验论[D];辽宁大学;2009年
5 于东晔;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D];苏州大学;2003年
6 臧运峰;新批评反讽及其现代神话[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渊;德国早期浪漫派诗学研究:以弗·施莱格尔为代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凌晨光;交流话语与文学批评[D];山东大学;2007年
9 韩雷;神话批评论[D];浙江大学;2006年
10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粤;回到文学本身——大文化研究批判[D];吉林大学;2004年
2 王娟;论韦勒克的文学内部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3 张存锋;韦勒克文学批评史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韩克永;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文学理论思想初探[D];山东大学;2006年
6 李竟;再论苏州评弹的“表”[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力;转型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舒坤尧;危机:文学理论的正常状态[D];郑州大学;2005年
9 王琳;制度化的文学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炎萍;异质性[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620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662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