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外史氏”:文本框架的重塑之道——评林译《贼史》

发布时间:2018-04-13 12:54

  本文选题:林纾 + 《贼史》 ; 参考:《外国文学》2015年04期


【摘要】: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文学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关联。有学者认为林译小说对原著的增删改写只触及细枝末节,无伤大体,有的甚至认为林纾的译文改掉了原著的缺点,使之更简练、更清晰。通过对林译《贼史》和原著的文本对比研究,本文发现林纾对原著的改造不只在细枝末节上;《贼史》通过构建副文本改造原著的文本框架,彻底颠覆了原著的风格,把《奥立弗·退斯特》这样一部具有西方流浪汉小说风格的作品译成了中国传统的稗官野史,把原著的虚构变成了写实。对文本框架的改造不仅是对小说形式与风格的改造,更是对原著思想观念的改造。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ry form and ideology.Some scholars think that the additions and deletions of the original works only touch on the details, and some even think that Lin Shu's translation has change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original works and made them more concise and clear.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exts of Lin's translation of the History of Thieves and the original works, this paper finds that Lin Sh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original works is not just on the details; the History of Thieves completely subverts the style of the original works by constructing the textual framework of the paraphrase to transform the original works.Olivier retreat, a novel with the style of western tramp, is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traditional barbarian history, and the original fiction is turned into reality.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xt frame is not only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form and style of the novel, but als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riginal ideas.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英语系;
【分类号】:I046;H31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尚云;;《聊斋志异》“异史氏曰”叙事艺术论略[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峰;;从SL-TL语域比较的角度谈翻译中的语域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陈燕秋;;文学翻译中的“化”——以林纾译作《拊掌录》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3 杨冬冬;;从译者主体性看严复的古雅文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4 臧仲伦;试论文学翻译的再创作过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5 李天刚;沈岚;;论清末民初翻译理论中译者主体地位的构建[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11期

6 张易;转译——一种被忽视了的翻译现象[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7 张经浩;翻译、译评与翻译理论[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江世勇;;文学翻译的文化过滤与再创造[J];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佘协斌;我的翻译观——辩证论译、实践出艺、才学打底[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李安兴;;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一种选择——关于平行语料库建设及其使用的几点思考[J];辞书研究;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熊辉;;简论郭沫若的“风韵译”观念及其历史意义——兼论20世纪中国翻译标准理论的演进[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2 高黎平;;晚清在闽美国传教士西学翻译的兴与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青;基于语料库的《尤利西斯》汉译本译者风格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刘雪莲;天花藏主人及其小说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孙超;民初“兴味派”小说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裘禾敏;《孙子兵法》英译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姜源;异国形象研究:清朝中晚期中美形象的彼此建构[D];四川大学;2005年

9 潘艳慧;《新青年》翻译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沈庆会;包天笑及其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试论查尔斯·狄更斯小说情节中的巧合[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管燕秋;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围城》中人物刻画的翻译[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周芷伊;从Uncle Tom's Cabin两个中译本看译者主体性—以乔治·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理论为视角[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谢琼;翻译规范对文学翻译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时四合;文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策略[D];外交学院;2011年

6 习海宇;唐诗英译补偿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莲生;论归化策略在政经文体汉译中的运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颜爱华;关联理论视角下译者的隐形与显形[D];宁波大学;2011年

9 罗云明;从翻译效度看小说翻译[D];重庆大学;2011年

10 薛继华;[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吴晓雯;;手机文学——现代技术与文学表意的合谋[J];作家;2013年20期

2 杨洋;;浅论艺术之美[J];文学教育(上);2010年09期

3 罗立桂;;文学的形式焦虑与想象——大众化视阈中的“民族形式”论争问题考察[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4 冯庆华;;论《新青年》与注音字母的发起[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本文编号:17445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7445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2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