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后现代主义与保卫马克思——伊格尔顿的资本主义文化批判
本文选题:后现代主义 + 马克思 ; 参考:《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10期
【摘要】:从20世纪末期至今,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伊格尔顿持续对后现代主义展开批判。他从政治批评出发,揭示出后现代文化理论对宏大叙事的怀疑和抨击,其背后是掩盖资本主义危机的企图,同时也使自己陷入理论困境。伊格尔顿在抵抗后现代主义的过程中着力恢复马克思主义宏大叙事,推动伦理学、神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融合,为马克思主义扩展出更为广阔的理论发展空间,并以马克思经典理论还原了马克思及恩格斯两位思想家的真实面目,有力证明了反马克思主义的荒谬,保卫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
[Abstract]:Since the end of the 20 th century, Eagleton, a British Marxist literary theorist, has continuously criticized postmodernism.Starting from political criticism, he reveals the suspicion and attack of postmodern cultural theory on grand narration. Behind it is the attempt to cover up the crisis of capitalism, and at the same time, he also makes himself fall into a theoretical dilemma.In the process of resisting postmodernism, Eagleton restores the grand narration of Marxism, promotes the fusion of ethics, theology and Marxism, and expands a broader space for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Marxism.By using Marxist classical theory, the author restores the true features of two thinkers, Marx and Engels, proves the absurdity of anti-Marxism and defends the correctness of Marxism.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研究”(批准号:09CZW00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学文,金永兵;文学理论科学性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姜华;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后现代转向[J];北方论丛;2004年06期
3 阎光才;教育的功能、功用到功效──20世纪西方公共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进逻辑[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4 何林军;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后现代主义[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6期
5 柏桦;从主体到身体——关于当代诗歌写作的一种倾向性[J];当代文坛;2005年05期
6 罗小云;跨越世纪的政治预言——冯尼格特后现代小说解读[J];当代外国文学;2002年04期
7 王光林;“异位移植”——论华裔澳大利亚作家布赖恩·卡斯特罗的思想与创作[J];当代外国文学;2005年02期
8 屈广清,陈小云;后现代国际私法理论探微[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谭善明;后现代性[J];东南学术;2003年02期
10 蔡道通;后现代理论及其对中国刑事政策选择的可能意义[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龙扬志;;诗歌的“去编审”时代[A];现当代诗歌:中韩学者对话会论文集[C];2007年
2 梁婷;杨义行;;意识形态论文学理论在20世纪中国的流变及其影响[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2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3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4 易崇辉;时间的线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盾;现代性问题图景中的马克思哲学革命[D];吉林大学;2004年
6 吴苑华;评哈贝马斯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D];苏州大学;2004年
7 徐巍;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八九十年代小说创作[D];复旦大学;2004年
8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莫运平;诗学形而上学的建构与解构[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吴全华;教育现代性的合理性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天保;伊格尔顿文学理论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孙志军;历史的中间物——1925—1930年间中国革命小说的描述和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蔡恒剑;从形式观的变迁看文学概论教学及教科书的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4 祝春华;主体的泯灭与个性的崩溃——关于“非个性化”理论的知识谱系的解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邱健;后现代语境中的历史化理论[D];苏州大学;2002年
6 王蕾;大众传媒时代下中国文学批评现状探究[D];四川大学;2002年
7 马海波;[D];安徽大学;2003年
8 齐鹏;西方女性主义对美术史的改写[D];中央美术学院;2003年
9 王瑾;巴赫金文体理论研究[D];扬州大学;2002年
10 杨春宇;人文主义在旅游规划中的对比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林媛;;浅谈女性艺术独有的美[J];大众文艺;2011年16期
2 刘_g;;对现代主义艺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评价[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3 孙士聪;;反思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历史效果[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4 宋艳霞;;哲学思潮演变下文学由本质主义到反本质主义的变迁[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5 章熙;;论用感官而非释义感受艺术作品[J];艺术百家;2010年S2期
6 张璐;;浅析后现代主义流派对数码艺术的影响[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年07期
7 吕云;;整体性视角下的文化观——论诺思洛普·弗莱文化批评[J];东岳论丛;2011年07期
8 邵力华;;当代中国的后现代艺术之评价[J];艺术·生活;2000年06期
9 董学文;;文学理论研究“西马化”模式的反思[J];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10 高名潞;;没有线条的历史——对中国当代艺术史叙事的思考[J];文艺研究;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封振国;;美丽的形式——谈新锐艺术及其存在的当代艺术精神状态[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刘晓毅;;后现代主义艺术的现代主义特征[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赖大仁;;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拓展[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姚鹤鸣;;文学中的文化研究和马克思主义文论[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张仁香;;马克思主义文论应直面现实[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栾昌大;;世纪末的困惑——跨世纪五大艺术学问题的思考(论纲)[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8 杨俊蕾;;当代意义危机与精神价值重建:文论“现代性”形成的一种描述[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9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10 李益荪;;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复归”[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范玉刚;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论[N];学习时报;2010年
2 丁国旗;回顾过去 建构未来[N];文艺报;2009年
3 范曾;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没落[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易英;《1940年以来的艺术——艺术生存的策略》[N];美术报;2007年
5 何林军;现代主义艺术精神论略[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6 北京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 卢缓;内省的张力[N];中国文化报;2007年
7 王仲;我看“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N];文艺报;2001年
8 ;文学:虚构与真实[N];解放日报;2007年
9 唐玉清;后现代之于法国[N];文艺报;2006年
10 ;后现代主义——消解中心,也消解自己[N];文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仲乐;文化批评的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孙盛涛;政治与美学的变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侯斌英;空间问题与文化批评[D];四川大学;2007年
4 陈春敏;文学·文化·意识形态[D];北京大学;2012年
5 许宏香;仿像[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军;文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7 杨东篱;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与通俗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王刚;社会学视野下的新时期文艺学知识生产[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于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人文精神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杜明业;詹姆逊的文学形式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晴;论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艺术观[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2 段超;后现代主义视域中的身体政治批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文岗;如何走出在理解现代与后现代艺术上的误区[D];河北大学;2005年
4 侯平川;“中马”文论概念体系的形成与“苏马”文论渊源[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5 朱珊;“物”的三副面孔[D];南开大学;2010年
6 曹玉玺;试论后现代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中现代媒体的重要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媚;1927年到1937年中国翻译文论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8 樊文岑;后现代主义视野下互文性理论的演进[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敏;读图时代:文学魅力长存[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10 席景霞;传统美学在当代艺术中面临的挑战[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499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749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