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论对生态文化的启示
本文选题:意境论 + 主体性 ; 参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摘要】:生态文化的主流提倡以一种"生态中心主义"代替"人类中心主义"。大多数学者把"主体性"设为靶子,把超越"主体性"作为终极目标。虽然有人提出了把人与自然的"主体间性"作为生态美学的方向,但是并没有提出如何实践"主体间性"。在生态文化陷入"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之争的胶着状态之际,本文把目光投向能够代表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的"意境论",试图分析该范畴在实现生态文化中建立"生态主体性",并从"生态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化的可能性。
[Abstract]:The mainstream of ecological culture advocates a kind of "ecocentrism" instead of "anthropocentrism".Most scholars set "subjectivity" as the target and transcend "subjectivity" as the ultimate goal.Although some people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intersubjectivit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s the direction of ecological aesthetics, they did not put forward how to practice "intersubjectivity".When ecological culture falls into the state of "anthropocentrism" and "ecocentrism",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theory", which can represent one of the core categories of Chinese aesthetics, and tries to analyze the possibility of establishing "ecological subjectivity" in th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culture and the possibility of transforming from "ecological subjectivity" to "inter-subjectivity".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英语系;
【分类号】:I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志鹏;;“自然的权利”与权利理论的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2 卢凌;崇尚自然:梭罗《瓦尔登湖》的审美价值[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3 陈时龙;晚明书院结群现象研究——东林书院网络的构成、宗旨与形成[J];安徽史学;2003年05期
4 梅华;;平衡的打破与重建——韦应物性格的独特性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5 王丽;;唐人对意境理论的贡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6 马彦婷;;密特威舍教授家庭中的权力转移——《微光世界的继承人》中福柯权力理论的应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方国武;“理念”的玄思“道”的顿悟——兼论中西美学之迥异风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8 李曼;;儒家思想对我国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9 张健;30年代中国现代讽刺喜剧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10 俞燕;论梁宗岱诗学和美学的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耿杰;;试析明代学者对经史关系的探讨[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王新新;;菲利普罗斯:新历史主义的实践者——《反美阴谋》的新历史主义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3 蒋风冰;盛晓明;;生态运动的实践智慧——深生态运动的阿伦特方案[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4 鲍国玉;;认知隐喻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林峰;;从生态哲学角度解读劳伦斯的《查泰来夫人的情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白廷举;;法治——生态公平的理想与现实——以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律制度选择为例[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姚文放;;宋明思想大潮中的泰州学派平民主义美学[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8 赵凌河;;新文学现代主义思想理论解读[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9 郭红梅;;新媒体艺术的空间叙事[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10 赵炎;;解构的“新历史主义”绘画——对中国当代艺术现象及批评历史意识的一种反思[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小伟;我国农业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黄兰;中山沙田水乡聚落户外空间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霞;青少年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黄艳萍;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实践在中国语境下的新发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杨阳;无暇浪漫: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解秋凤;东西方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0 胡立功;《文子》的实践智慧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红英;;浅析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J];青年文学家;2009年23期
2 吴桂韩;;主体间性哲学——和谐社会伦理道德观的积极成分[J];党政干部学刊;2007年04期
3 梁淑梅;李媛媛;;从翻译的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4 李清;;主体性、主体间性与《天净沙·秋思》复译[J];译林;2007年06期
5 廉永杰;周家荣;;以人为本的主体间性哲学观分析[J];晋阳学刊;2008年04期
6 赵冬梅;;论翻译批评的主体间性[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周宁;刘将;;走向交往的当代心理学——心理学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变[J];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08期
8 王湘玲;蒋坚松;;论从翻译的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外语学刊;2008年06期
9 陈爱香;;池田大作女性观探析[J];肇庆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10 吴晓云;;试论历史意义[J];北方论丛;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文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探索[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刘森林;;评实践的主体性解释模式[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庄柏泉;王吉;;探索主体性教学规律[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4 王学辉;;行政相对人的主体性回归及其法治意义——“5.12地震”展现的行政法治化契机[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李红霞;;在多媒体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罗忠;;数学教学凸现学生主体性刍议[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C];2005年
7 侯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薛勇民;王凤华;;生命哲学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价值观[A];2009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吕高远;;构建教师校本教研主体性平台,使教师真正成为校本教研的主人[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10 鲁献慧;;人的主体性和现代人格建构[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三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武汉大学哲学系 朱传h,
本文编号:17674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767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