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吉祥文化影响下的艺术观

发布时间:2018-04-22 22:02

  本文选题:吉祥文化 + 艺术观 ; 参考:《青岛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研究艺术,不论是研究艺术的历史还是研究艺术的理论甚至探寻艺术的未来,通常我们都会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做法。之所以称之为两头,,便是一头为原始艺术,认识古人是怎样诠释艺术,又是怎样创作艺术的,一头为民间艺术,从最原初的状态里寻求自然本质。有了对这两点的认知,去审视各朝各代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都会相对准确的对他们的历史地位和艺术造诣做出评价。自从踏上陶瓷艺术学习与探索之路,深受草原文化、蒙古族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也对吉祥艺术有所感触,并试图探寻成就草原文化的艺术渊源,试图探寻草原文化之下的吉祥艺术之处境。艺术的学习和探索是一件漫长而永无尽头的事,也是一段充满未知、艰辛、迷茫、困惑、苦楚与惊喜的旅程。而对自身艺术观的构建也是一个不断认知、不断推翻、不断重建的艰难而极具挑战的过程。文化的启迪在于,不是对某一事物的仿照,而是从中探讨人的智慧,激活自己的思维,做新的创造。
[Abstract]:In the study of art, whether it is the history of art, the theory of art or even the future of art, we usually take the approach of "grasping both ends and taking the middle". The reason why we call it "two ends" is that one is the primitive art, the other is the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ancients interpreted art, how to create art, and the other is folk art, seeking the nature of nature from the original state. With the cognition of these two points, it is relatively accurate to evaluate the historical status and artistic attainments of the artists and their works. Since embarking on the road of ceramic art study and exploration, deeply influenced and edified by grassland culture and Mongolian culture, they have also felt the auspicious art in the process of artistic creation, and tried to explore the artistic origin of the achievement of grassland culture. Try to explore the situation of auspicious art under grassland culture. The study and exploration of art is a long and endless journey, full of unknown, hard, confused, confused, bitter and surprise. It is also a difficult and challenging process to construct one's own view of art. The enlightenment of culture lies not in imitating something, but in exploring human wisdom, activating one's own thinking and making new creation.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学真;植物和吉祥文化[J];植物杂志;2003年05期

2 张道一;;中国的吉样文化[J];浙江工艺美术;2003年04期

3 张蒙;论中国的吉祥文化[J];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4 ;中国八大吉祥文化[J];中国地名;2008年04期

5 彭焕萍;王志华;;从奥运符号看中国吉祥文化[J];青年记者;2008年20期

6 沈利华;;中国传统吉祥文化论[J];艺术百家;2009年06期

7 沈利华;;论中国吉祥文化的内涵及其生成方式[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丁桂芊;;传统吉祥文化的继承与创新[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刘建和;张金升;;中国吉祥文化中的葡萄元素[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1年10期

10 ;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图案[J];思维与智慧;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云峻;孙永泽;;发挥吉祥文化在促进农村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兼析吉祥文化与当今新农村建设[A];中华吉祥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田传江;;鲁南山村的吉祥理念——关于红山峪村吉祥文化的调查[A];中华吉祥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振山;;集中华吉祥文化之大成的庵上石牌坊[A];中华吉祥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赵磊;赵家先;;吉祥文化 魅力无穷[A];中华吉祥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杜庆余;;临沂市兰山区吉祥文化考查[A];中华吉祥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桂菊;;祥瑞文化 木连理 和谐 山东省济宁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樊存常[A];中华吉祥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郭海红;;浅谈日本具有代表性的吉祥文化[A];中华吉祥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马知遥;;论吉祥文化的精神镜像和艺术表现[A];中华吉祥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韩继印;;“寿”字吉祥文化的祈祷心理与在书画艺术中的文化意蕴[A];中华吉祥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树艺;;中国吉祥文化的起源与演变[A];中华吉祥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魏勤英;在传统文化中感受“吉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2 黄辉全;话说漳州吉祥文化[N];闽南日报;2010年

3 记者 张清华 通讯员 廖志宏;30年收藏4万利市封[N];深圳商报;2010年

4 歙县 吴英瑛;古徽州吉祥文化的构成及表现手法[N];黄山日报;2005年

5 刘恺兵、王建立、孟卫力;武强全力打造文化飘香精品县城[N];衡水日报;2010年

6 整理 本报记者 阮帆;中国人为何偏爱福文化[N];北京科技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蒋培玲;惠山“大阿福”:传承千年的吉祥文化[N];农民日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茜;从党家村门楣装饰管窥中国传统吉祥文化[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2 武晓明;俄汉吉祥文化的对比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3 章靓;传统吉祥文化符号融于餐具图案设计之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4 陈涛;吉祥文化下的蝙蝠图案研究及符号化解读[D];重庆大学;2008年

5 朱俊s,

本文编号:17891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7891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b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