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所安唐诗翻译的诗学建构语境与考据型翻译模式
本文选题:唐诗翻译 + 诗学建构 ; 参考:《外语研究》2015年01期
【摘要】:诗学建构是宇文所安唐诗翻译的语境之一,在此语境下,宇文所安的首要身份是文学批评家和诗学建构者,而不是翻译家。翻译成为一种途径和手段,译者选译这些唐诗的真正目的是为其著述提供可供分析和探讨的素材及例证,为他的诗学观点的论述和建构服务,同时也是为了让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并认识中国古典文学。鉴于这种特定的翻译目的,译者采用了考据型的翻译模式,具体体现在语言考据、历史考据和心理考据三个方面。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poetics is one of the contexts in which Yu Wanyuan's Tang poetry is translated. In this context, Yu's primary identity is literary critic and poetics constructor, not translator. Translation has become a way and means for the translator to select and translate these Tang poems in order to provide materials and examples for his works to b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and to serve for the elabor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his poetic views. At the same time, it is to let the western readers better understand and understand the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In view of this particular translation purpose, the translator adopts the textual translation mode, which is embodied in three aspects: language textual research, historical textual research and psychological textual research.
【作者单位】: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蒋艳萍;;文学批评的诗意表达——谈宇文所安的论文言说方式[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张宏生;“对传统加以再创造,同时又不让它失真”──访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斯蒂芬·欧文教授[J];文学遗产;199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以启;;关于诠释学理论中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生性动力机制的概念诠释[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张志伟;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5 张能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形而上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李凯;颜炳罡;;庄子诠释方法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彭启福;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与我国教育理念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彭启福;;理解与实践——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一种诠释学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彭启福;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姚进忠;;诠释视野下的个案工作[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德敏;杜辉;;关于《物权法》中水资源权属制度合理性的评介[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韩志伟;;生产与技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嬗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6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赵玉增;;从主体视角看法律思维对法治建设的意义[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9 耿波;;文化群落与都市文化群落的危机[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新汉;;社会自我批判机制及其当代启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5 吴津;叙事方式对于人格发展的作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7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曹和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本取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贵扬;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探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红;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金生伟;竞技篮球运动表演艺术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继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现代人格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陆燕;“前理解”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田蓁子;针尖上的蜂蜜[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静怡;林纾翻译研究的释义学新解[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王景龙;陶渊明的政治情结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成玮;;推敲“自我”——读宇文所安《中国“中世纪”的终结》[J];中文自学指导;2007年03期
2 蒋艳萍;;宇文所安跨文化文学解读模式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邹广胜;;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宇文所安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几个基本主题[J];学术月刊;2008年09期
4 魏家海;;宇文所安的文学翻译思想[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殷晓燕;;他者视野下经典作家的解构与建构——论汉学家宇文所安的经典作家观[J];兰州学刊;2013年01期
6 ;宇文所安[J];现代语文;2006年06期
7 邹广胜;;宇文所安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几个基本主题[J];文史知识;2009年01期
8 王晗;;宇文所安“第四种方法”的启示[J];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00期
9 蒋蓝;;作为他山之玉的宇文所安[J];青春;2013年02期
10 谷鹏飞;;新批评抑或解释学:宇文所安的《文心雕龙》研究方法问题[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晗;;宇文所安“第四种方法”的启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吉立 新华社特稿;宇文所安:为唐诗而生的美国人[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2 赵玫;晓菲和宇文所安在哈佛[N];中华读书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裴蕾;今天的杜诗不是唐朝原味[N];四川日报;2008年
4 廖伟棠;为什么是“晚唐”[N];东方早报;2011年
5 冯金红;宇文所安:激活中国传统的“异乡人”[N];中华读书报;2014年
6 陈平原;有师自远方来[N];中华读书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王寅;“如果美国人懂一点唐诗……”[N];南方周末;2007年
8 本报记者 傅小平;学术研究不要盲目崇洋[N];文学报;2007年
9 张定浩;解构主义的招数[N];文学报;2013年
10 郑周明;花粉综合征[N];文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小亮;论宇文所安的唐代诗歌史与诗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葛红;宇文所安唐诗史方法论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高超;宇文所安唐诗研究及其诗学思想的建构[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计美丽;举隅法与宇文所安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李倩;论宇文所安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断片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王黎黎;宇文所安盛唐“京城诗”研究之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李然诺;后现代视域中的宇文所安的唐文学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付晓妮;论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学的解读与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易霞;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学思想的诠释之再诠释[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7 彭闹;论宇文所安的唐代文学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周文;宇文所安对中国文论术语的处理[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9 赵琼琼;论宇文所安中唐文学研究的方法[D];浙江大学;2008年
10 刘璐;宇文所安的唐诗史书写方式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924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792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