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去政治化”与“再政治化”——兼谈重构文艺的政治维度

发布时间:2018-04-26 10:44

  本文选题:“去政治化” + “再政治化” ; 参考:《学术界》2012年03期


【摘要】: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它在文艺性与政策性两个层面,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文艺的价值取向与发展走势。上个世纪末"去政治化"倾向,是对文艺长期从属于政治的"矫枉过正",理论上的偏颇与实践上的负面效应是有目共睹的。新世纪以后"再政治化"以及重构文艺的政治维度的呼唤,是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审视,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文艺自觉。但其对"政治"概念的诠释,显然赋予了新的时代解读。重释"政治"内涵的丰富性与开放性特征;通过重读马克思主义原典、梳理与甄别文艺与政治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功能等;认真反思新时期以来文艺创作的经验教训,对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构文艺的政治维度,真正实现文艺自觉,无疑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is a hot issue in the study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It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at the two levels of literature and art and policy. The tendency of "depoliticization" at the end of the last century is an "overcorrec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which has long been subordinate to politics. The bias in theory and the negative effect in practice are obvious to all. After the new century, the call of "re-politicization" and the political dimension of reconstructing literature and art is a re-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art and political relations, and a self-consciousness of literature and art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However, its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politics" clearly gives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times. To reinterpret the richness and openness of the connotation of "politics", to comb and identify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and politics in the social structure by re-reading the original book of Marxism, and to seriously reflect on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in the new period, It is undoubtedly a correct choice to reconstruct the political dimens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under the new era and to realize the consciousness of literature and art.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中文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10AZW0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家荣;文革记忆的另一种叙述——王小波《黄金时代》解读[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2 杨庆祥;;“主体论”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J];当代文坛;2007年06期

3 董馨;论“文学性”的意识形态功能[J];东岳论丛;2005年03期

4 易兴霞;论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社会性与政治性[J];福建外语;2001年03期

5 夏德勇;新闻叙事与小说叙事比较论纲[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田文强;文学语言陌生化的审美特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李茂林;;翻译标准中的读者因素[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08期

8 张兵娟;;电视剧叙事与女性主义叙事批评[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冯宪光;;从意识形态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1期

10 徐岱;阅读理论与当代批评[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进书;;不粘不脱——文学与政治的关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2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李显杰;镜像“话语”——电影修辞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秀萍;文学研究会与中国现代文学制度[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龙;中国大陆当代诗歌形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6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7 陈军;文类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8 欧宗启;印度佛教中国化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9 高建青;作为政治的文学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谢天;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职业角色与自我认同危机[D];同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宁;评价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阳海燕;论散文语言的优美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肖锋;论叙事作为修辞[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4 朱利民;质疑新文学“不证自明”的现代性[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5 徐秋红;对先锋思潮的透彻观照[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邱宏光;陈应松小说论[D];武汉大学;2004年

7 简敏;余华小说的时间策略[D];武汉大学;2004年

8 何明霞;象与幻象[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永新;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

10 刘长星;从文学批评到文化理论[D];新疆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赖大仁;;试论文艺与政治的“张力”关系[J];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05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18057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8057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f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