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意识与精神家园
本文选题:历史意识 + 人文关怀 ; 参考:《江汉论坛》2012年09期
【摘要】:在大众文化急速转换的现代社会,作为来自历史又必须回归历史的高级存在物,人类从历史深处生发回归意识和追思情怀。历史记忆作为过去生活经验的积淀,能够传承文化血脉和凝聚族类意识;作为人类思想行为背景参照系,历史情感具有抚慰心灵和陶冶情操的精神价值;体现自我超越向度的历史自觉,是维系绝对价值和终极关怀的生命纽带。所以,现代人回望历史和感悟过去,可以获得情感寄托、心灵归宿和终极关怀,从而构建精神家园。
[Abstract]:In the modern society of rapid transformation of popular culture, as a high-level existence which comes from history and must return to history, human beings are returning to consciousness and nostalgia from the depth of history. As the accumulation of past life experience, historical memory can inherit cultural blood and agglomerate race consciousness, as a reference frame of human thought and behavior background, historical emotion has spiritual value of soothing soul and edifying sentiment. Th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of self-transcendence is the life link to maintain absolute value and ultimate concern. Therefore, if modern people look back at history and realize the past, they can obtain emotional sustenance, spiritual fate and ultimate concern, and thus construct spiritual homeland.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信仰虚无主义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0CKS02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青年学生信仰的虚无主义倾向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09YJC710023)的阶段成果
【分类号】:I0-0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永福,郑先兴;历史学的功用及其在当代的发展趋向[J];安徽史学;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越;张峰;;解除外在枷锁 还原史学本真——李勇著《保卫历史学》读后[J];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2 梅雪芹;;从“人”的角度看环境史家与年鉴学派的异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郭少琼;;关于史学家任务的一点杂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4 张正明;;“宏观历史解释模式”及其批判[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5 冯佳;;面向人生与走向“田野”——新史学的想象、叙事与方法[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0年04期
6 刘家和,陈新;历史比较初论:比较研究的一般逻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王成军;;论司马迁与普鲁塔克人物传记中的历史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王云红;;论高校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运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12期
9 陈颖;历史学家应该怎样看待历史文学[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陈开科;;韩隆福教授的史学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谢勤亮;;影像与历史——“影视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张树国;;论《左传》的性质及其对古代散文研究理论建构的意义[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3 行龙;;中国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4 邓京力;马敬;;试论影响历史评价的若干因素[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行龙;;中国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6 齐玉华;;浅析当代浙商公共行为的时代意义——基于公共行为的历史沿革的分析[A];浙商研究 2010[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彦新;近代西欧大陆私法的历史基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开广;郑州地区仰韶文化遗址空间模式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4 音正权;刑法变迁中的法律家(1902--1935)[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刘招成;施坚雅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志永;建国初期河北省婚姻制度改革研究(1950-1956年)[D];复旦大学;2003年
7 魏天无;九十年代诗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周建漳;历史及其理解和解释[D];厦门大学;2004年
9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邓文初;民族主义之旗[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颐;从中世纪商人法到近代民商法典[D];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
2 方乐;美国政府与高等教育认证机构之间关系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3 常斌;浅论社会转型中的英国史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孙义飞;“17世纪普遍危机”与西方社会转型[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党为;纸片上的帝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崔家田;从“无序”到“有规”[D];苏州大学;2005年
7 李伟;中俄非军事单位国防教育比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童业富;历史的另类书写[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作成;论十九世纪德国实证主义史学的批判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尹璐;17世纪中、英两国济贫体系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贵川;;文艺理论的现实关怀与学科未来——“后悲剧时代的灾难叙事与人文关怀”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J];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2 戴剑平;;时代精神与历史意识——影视艺术欣赏的一个侧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88年01期
3 黄健云;;实践美学视野下的人文关怀[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熊家良;;从科学与人文的博弈看文学的地位和意义[J];求索;2007年05期
5 刘景群;;论中国公共艺术之现状[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6 武淑莲;;文学治疗作用的理论探讨[J];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7 石长平;;实践美学是饱含人文关怀的美学[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李小涛;;人文关怀的深情——综合材料艺术探微[J];青年文学家;2009年19期
9 ;“全球视野与当下语境:学院教育中的当代艺术与人文关怀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艺术院校美术学报年会[J];艺术探索;2010年05期
10 徐丽君;伍茂国;;简论诗性文化的人文意义[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茜;;无形的和声——谈当代艺术理解与阐释中历史意识的现时性[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2 赵炎;;解构的“新历史主义”绘画——对中国当代艺术现象及批评历史意识的一种反思[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3 马至融;;历史在坚定地选择——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八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1993年
4 何轩;;从设计的事谈育人的事——艺术设计类青年教师如何提高自身教学水平[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陈牧;;艺术和审美,,铸就完整之人[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鲁晓波;;信息环境中的新媒体艺术基础理论与发展[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李炜;;沈虹光访谈录[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许雯丽;;浅谈人文精神对文学创作思想的影响[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钟名诚;;朱光潜比较研究的原则[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宋晓英;;苏青与西方女作家传记比较论[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学员代表 傅逸尘;建构文学和批评的精神家园[N];中国艺术报;2007年
2 疏星;艺术作品应给弱者以人文关怀[N];中国艺术报;2007年
3 朱水涌;世界华人的精神家园[N];文艺报;2000年
4 方锡球;人文关怀在文学中的维度与要义[N];光明日报;2000年
5 李勇;艺术:消费时代的精神家园[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彭定安;文学的三不朽精魂[N];辽宁日报;2008年
7 胡笛;财富通向精神家园?[N];美术报;2008年
8 潘欣信 王凯;当代艺术的人文关怀[N];美术报;2005年
9 李勇;艺术:消费时代的精神家园[N];中国文化报;2007年
10 仲呈祥;为辩证整合叫好[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春云;小说历史意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尧
本文编号:18063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806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