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论两种截然不同的互文性

发布时间:2018-04-26 14:21

  本文选题:互文性 + 文学史 ; 参考:《学术论坛》2015年02期


【摘要】:互文性概念在今天主要被当作一种文学研究工具,然而这其实与克里斯特瓦发明这个先锋概念的意旨大异其趣。对互文性概念的理解和发展大致有两个方向:解构批评,继续沿着克里斯特瓦和巴尔特等人开辟的文本性理论的道路;另一个则走向诗学和修辞学,代表人物是热奈特和里法泰尔。今天,我们看到,后者的互文性概念影响渐渐超过前者,然而它事实上是文学史渊源批评的进一步发展,是contexte,而不是intertexte。之所以互文性概念走到这个发展方向,主要原因是大学的文学研究体制造成的。[关键词]互文性;文学史;克里斯特瓦;文学体制
[Abstract]:The concept of intertextuality is mainly used as a literary research tool today, but it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idea of Crested's invention of this vanguard concept. There are two directions in 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ing the concept of intertextuality: deconstruction criticism, continuing along the path of textual theory pioneered by Kristeva and Barthes, and the other towards poetics and rhetoric. The representatives were Genet and Rifattel. Today, we see that the influence of the latter's intertextuality gradually exceeds that of the former, but it is in fact a further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history criticism, contextual rather than intertexte. The main reason why the concept of intertextuality has reached this direction is the literary research system of the university. [keywords] intertextuality; Literary History; Christeva; Literary system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重要思潮”创新项目阶段成果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郑克鲁;;朗松的文学史研究方法简析[J];学习与探索;2005年06期

2 李玉平;;互文性定义探析[J];文学与文化;2012年04期

3 钱翰;;重新定位文学批评史的断裂——论文学史的创立在文学元语言演变中的意义[J];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文钢;;“任性”的叛逆与“坎普”的颠覆——论苏珊·桑塔格的“风格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2 马倩;;网络流行语的幽默语言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3 吴百荣;;亦梦亦真实——对《恩主》中人物形象的原型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4期

4 柯岚;;“法律与文学”中的“局外人”[J];北大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5 孟君;;作者表述:源自“作者论”的电影批评观[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刘忠波;;30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形式[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吴晓东;;中国文学中的乡土乌托邦及其幻灭[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张良丛;;大众阅读与解释的操控——试论托尼·本尼特的阅读理论[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9 邓忠汉;;回归于欣赏起点的作家与批评家[J];保山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余新明;;呼唤正视人生的文学——论鲁迅文艺批评中的“求真”思想[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鲁明军;;知识共同体:当代艺术学谱系的取向[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尹德辉;;资本·全球化·中国当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3 孙宜君;;论后现代视阈下中国影视艺术的审美取向[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4 邹积艺;杨振之;;论旅游节事的社会文化影响——成都市洛带古镇火龙节居民反应个案研究[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唐蕾;;桑塔格延展式身份写作[A];江苏社科界第八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应征论文论文集[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3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莉;“沉默”的言说[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李兰生;詹姆斯·乔伊斯的文化焦虑[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后亮;琳达·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刘强;全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的“元批评”[D];山东大学;2011年

9 宫宝龙;记号的迷思[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孙雯波;传染病及其防控的伦理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晓辉;“美国公众的良心”[D];湘潭大学;2010年

2 于莉莉;金圣叹《西厢记》评点的阐释理论[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马福梅;“黄”与语素“黄”参构的词语:语义分析和修辞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洪建园;论苏珊·桑塔格《火山情人》中的叙事策略[D];河南大学;2011年

5 张旭;残酷的人生表演,荒谬的生存图景[D];吉林大学;2011年

6 何利;沉沦与超越[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静清;魏晋时期的小说评论[D];西南大学;2011年

8 陈金;寻找自我[D];暨南大学;2011年

9 张晓萌;暴力游戏中的“类我”形象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蓉;一代人的爱与痛[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闵云童;;互文性写作:新的文本表意策略[J];当代文坛;2007年01期

2 马燕红;;由文学的互文性看翻译的局限性[J];社科纵横;2009年12期

3 汤永雷;;互文性角度看奥巴马上海演讲[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4 赵红辉;;互文性对翻译教学的启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5 徐世超;;互文性理论研究综述[J];文学教育(上);2013年07期

6 徐萌;;互文性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10期

7 沈爱玲;;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J];青年文学家;2011年03期

8 靳梦;唐卫红;;互文性简要概说[J];语文学刊;2012年12期

9 胡s,

本文编号:18064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8064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7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