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类与文学经典论
本文选题:文类 + 文学经典 ; 参考:《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摘要】:文学经典是一个广泛涉及意识形态、传播媒介、审美倾向、批评标准等诸多因素的复杂问题。就原生文学经典而言,文学经典因文类而被建构;就次生文学经典而言,文类因文学经典而被建构。文类等级通过对审美主体创作热情、作品的接受与传播的影响,制约属于低等级文类的文学经典产生的可能性。低等级文类的文学经典产生,其根源仍是高等级文类及其经典作品的丰厚滋养,且往往与创作主体命途多舛关联密切。文学经典还有助益于低等级文类的身份认同。文类与文学经典的关系问题,深化了文类与作家、作品的关系认识,提供了审视文学经典问题的崭新维度,更显著地揭示出文论史上文类充当的规范诗学特征,更突出作家创作中为人漠视的文类选择倾向。是饶富新意且具较高研究价值的课题,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和重视。
[Abstract]:Literary classics is a complex problem involving ideology, media, aesthetic tendency, critical standards and so on. As far as the primary literary classics are concerned, literary classics are constructed because of literary genre, and as for secondary literary classics, literary classics are constructed because of literary classics. Through the influence of the creation enthusiasm of the aesthetic subject and the accept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works, the literary classics belonging to the low-grade literary class are restricted. The origin of the literary classics of the low-grade literature is still the rich nourishment of the high-level literary genre and its classical works, and it is often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ll-fated life of the creative subject. Literary classics also contribute to the identity of low-grade literary cla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ry genre and literary classics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ry genre and writers and works, provides a new dimension for examining literary classics, and revea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rmative poetics that the above categories of literary theory serve as. More prominent writers in the creation of disregard for the genre of choice. It is a new topic with high research value and should be paid enough attention and attention.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文类范畴研究”(10CZW001)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青蓝工程”(2010-2013)
【分类号】:I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晶;“异史氏”的“心灵史”——论《聊斋志异》中的压抑与幻想[J];蒲松龄研究;2004年01期
2 李志红;高霞;;“人鬼情未了”在中国[J];蒲松龄研究;2005年04期
3 董晓烨;;困惑的身份和谜样的表述——《女勇士》中的含混叙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4 徐庆年;青年钱钟书与西方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5 吴怀东;;历史 现实 方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桂闯;;论《天狗》的现代性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韩昌洋;试论徐渭的生活经历对其文艺创作的影响[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8 程致中;写出人生的血和肉来──鲁迅关于文艺真实性的辩证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 刘锋杰;意识形态的迷雾——读柯灵《遥寄张爱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薛雯;梁实秋反对克罗齐?——梁实秋与克罗齐文艺观的异与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建民;贺莹;;新世纪《野草》研究综论[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柳立言;;宋代墓志铭的虚与实及其反映的历史变化——苏轼乳母任采莲墓志铭探微[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3 郭亚丽;;翻译与文化的融合[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4 熊辉;;简论郭沫若的“风韵译”观念及其历史意义——兼论20世纪中国翻译标准理论的演进[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5 李建军;;文学之病与超越之路[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4)[C];2007年
6 姚志文;;试析新闻作品经典化的可能性[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胡安江;;文本旅行与经典建构——寒山诗在美国的经典化[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怡;;意志化之路上的梁宗岱诗歌与诗论[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9 王立;;海意象与中西方民族海洋观中的文化精神[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10 陈珂;;欧阳予倩与他的“红楼戏”——兼评其戏曲剧本创作和演剧艺术特色[A];欧阳予倩诞辰120周年纪念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7 黄胜江;乾隆时期文人剧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园园;论戴望舒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海娟;追寻自由灵魂的重塑,挣脱宿命论的囚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伍永晋;明清《西厢记》续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域铖;宋诗对白居易诗的受容与超越[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秦琴;《闲情偶寄》雅俗共赏的戏曲语言论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毕小蕊;中西方“移情说”物我关系差异探源[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贺艳敏;论辛弃疾对《庄子》的接受[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娜娜;萨特诗学选择观念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9 张慧;汤显祖评《花间集》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何斓;教化与审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栋霖;经典的流动[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04期
2 沈嘉达,钟梦姣;关于文学经典……[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3 王宁;现代性、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重构[J];文艺研究;2002年06期
4 刘意青;文论讲座:概念与术语 经典[J];外国文学;2004年02期
5 黄书泉;论当代长篇小说的文学经典性[J];当代文坛;2004年04期
6 黄浩,张春城;文学经典主义批判——兼答盖生先生[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3期
7 李松;走向后经典批评——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趋向的考察[J];理论月刊;2005年06期
8 周泽雄;;漫议文人的尴尬[J];书屋;2006年01期
9 宁;;对美国文学经典的再审视[J];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01期
10 唐小林;;谁的读者 何种阅读——批判理论视野下的“读者之死”[J];当代文坛;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代晓东;王小平;;现代文学经典阐释的文学人类学向度[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金宏宇;;副文本与现代文学经典的建构[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陈伟华;;论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当代大学教学——以《阿Q正传》为例[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4 孟繁华;;新世纪:文学经典的终结[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1)[C];2006年
5 李伯勇;;我们时代的合谋——“文学经典”焦虑之我见[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6)[C];2009年
6 王臻中;;文学经典的现实解读[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7 铁凝;;文学是灯——东西文学经典与我的文学经历[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2)[C];2009年
8 王卫平;;现代文学经典的厘定与当代文化建设[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9 高楠;;文学经典的危言与大众趣味权力化[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10 刘春霞;;中国儿童文学经典的阅读范本——“百年百部”的策划与营销[A];优秀出版物价值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戎;我们是否还需要文学经典[N];北京日报;2000年
2 延安大学文学院教授 马泽;文学经典是永远不会过时的[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小颖;记录世纪的文学经典[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石一宁;阅读文学经典 继承优秀文化 创作传世精品[N];文艺报;2006年
5 朱铁梅;文学经典:处境尴尬守望悲壮[N];文艺报;2007年
6 马力;儿童文学经典超越成人文学经典?[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解旭华;永不褪色的幼儿文学经典[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8 李林荣;文学经典与语文教科书[N];文艺报;2007年
9 全国政协委员 包明德;时常读读文学经典[N];中国艺术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任晶晶;文学经典需要通俗化吗?[N];文艺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江帆;他乡的石头记:《红楼梦》百年英译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王炜;现代视野下的经典选择[D];四川大学;2007年
3 奚念;翻译在外国文学经典建构中的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郭素媛;《三国演义》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丹;当下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经典问题[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慧娟;后现代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消解的原因探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椿杭;后现代语境下的文学经典[D];西南大学;2011年
4 幸莉莉;数字化时代文学经典的建构[D];湖北民族学院;2011年
5 吴树宏;西方文学经典中国影像化[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6 陆志国;哈代在中国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姚冬芬;高中阶段文学经典作品阅读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陆乔乔;中学生接受传统文学经典的途径方法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月;文学经典的命运[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董立;超越经典之争:一种二分论[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871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887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