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西方艺术市场推崇中国当代艺术的动机

发布时间:2018-05-15 04:18

  本文选题:文化产业 + 西方艺术市场 ; 参考:《艺术百家》2013年06期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以来,当代中国油画艺术频频在国际知名拍卖场拍得上千万元的天价,国外藏家,主要是西方艺术市场的藏家的热情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推动力。本文从西方艺术市场推崇中国当代艺术现象入手分析,指出建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价值的话语权、文化身份的诉求、视觉艺术收藏中的政治因素、艺术作品的文化性及藏家投资回报的心理是西方艺术市场推崇中国当代艺术的动机。所有动机都与"中国特色"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由此,需要我们对西方市场推崇的"中国特色"进行深刻的反省,西方市场推崇的中国当代艺术折射出的文化意识需要中国人反省的是制度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建构问题,反省文化身份和跨文化交流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是中国文化大发展、文化策略制订所必须经由的环节。
[Abstract]:Since the late 1980s and early 1990s, contemporary Chinese oil painting art has frequently sold for tens of millions of yuan in international famous auction houses. The enthusiasm of foreign collectors, mainly Western art market collectors, is regard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of advocating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in the western art market,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right to speak, the demand of cultural identity, the political factors in the collection of visual ar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valu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collection. The cultural nature of art works and the psychology of Tibetan investment return are the motivation of western art market to promote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All motives ar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related to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we need to deeply reflect on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dvocated by the western market, and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reflected by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in the western market requires the Chinese to refle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tradition of the system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Reflection on the problems of cultural identity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the key to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formulation of cultural strategies.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西方艺术市场推崇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心理分析”(项目编号:10YJC760015)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J124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汤婕;我国《拍卖法》瑕疵担保免责条款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2 马玉婷;我国拍卖制度法律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仕福;;浅谈西方艺术影响下的中国当代艺术[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5期

2 毕武英;古风;;冷市场下的暗潮涌动——上海当代艺术现状评析[J];艺术市场;2007年03期

3 荆琦;远望近察——小议中国当代艺术观照方法[J];美与时代;2005年11期

4 ;聚焦——中国当代摄影、录像及装置作品展[J];中国美术馆;2005年11期

5 魏道培;;中国当代艺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奇葩[J];艺术市场;2006年12期

6 ;中国的艺术老外玩 中国当代艺术品收藏的本土缺失[J];艺术与投资;2006年03期

7 魏道培;;中国当代艺术的世界地位[J];中外文化交流;2007年02期

8 潘欣信;;潮流至上 中国当代艺术何以春风得意[J];大美术;2007年05期

9 ;收藏家言之杨滨[J];东方艺术;2009年21期

10 丁方;周京新;吴维超;吴冠南;;当代与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创作与市场四人谈[J];艺术.生活;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凡;;长不大的青春期 试论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玩”及其危险性[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2 封振国;;美丽的形式——谈新锐艺术及其存在的当代艺术精神状态[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马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经济学观照:回顾与展望[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4 彭肜;;论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认同与身份策略[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易建芳;;欲望中的艺术[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国华;石海燕;;文艺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成功案例——云南丽江“丽水金沙”现象调研分析[A];湖北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田亚洲;杨维民;;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对当代流行艺术的反思[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裴临风;;边缘地带——有感于贵州当代艺术的现状、处境及其它[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武沛;;徘徊于两性之间的美——解读艺术作品中“中性”身体的符号[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10 惠波;;从语境角度论当代艺术作品的价值判定[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派记者 王艳红 博荣;特展三日吸引6万人次参观[N];乌鲁木齐晚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路艳霞;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最抢手[N];北京日报;2006年

3 尚海融;中国当代艺术将成秋季热点[N];威海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明慧;当代艺术离大众有多远[N];中国改革报;2007年

5 邱家和;两大巨头共同发力中国当代艺术[N];上海证券报;2006年

6 王婷;请中国当代艺术不要丑化自己的“脸”[N];文汇报;2008年

7 潘欣信;潮流至上[N];美术报;2007年

8 闻午;超千万拍品与艺术无关 未来五年90%作品会跌[N];中国改革报;2007年

9 顾咪咪;当代艺术品:金矿中有垃圾[N];解放日报;2007年

10 徐中孟;中国当代艺术投资趋势[N];民营经济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斌;文化发展转型与国家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1年

2 黄华侨;艺术存在论的争议及其方法[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3 张皓;艺术地理——中国当代艺术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利军;作为真理性内容的艺术作品[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5 金敬姬;艺术—无意识的象征产物[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6 张震;理解的真理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袁新;论“文学译本是‘气韵生动的生命形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陈春敏;文学·文化·意识形态[D];北京大学;2012年

9 黄伟;返回艺术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学;2006年

10 倪万;数字化艺术传播形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璇;大众化:中国当代艺术审美价值取向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孙大棠;中国当代艺术进程中的“观众”与“西方”[D];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

3 张鸿渊;东施效颦[D];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

4 聂琦峰;论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中国因素[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5 王大治;扣响可能之门——中国当代艺术文化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曾彦斌;回到本地[D];中山大学;2004年

7 何阿珠;艺术产业背景下的艺术定位问题[D];厦门大学;2008年

8 司尚林;中国当代艺术道德诉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丁琪;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暴力情结及其表达方式[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正梅;北京“798”艺术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909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8909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c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