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本质主义”之后的文学理论重建
本文选题:反本质主义 + 理论重建 ; 参考:《文艺争鸣》2012年01期
【摘要】:正一在当前中国文论界,"反本质主义"文学观念的出现(1),对中国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现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由此,一切固有的文学观念都不再那么"坚不可摧",而成了解构的对象。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肯定这种尼采式的理论勇气,这种理论勇气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可以说,没有一定的,甚至莫大的理论勇气,我们就只能顶礼膜拜,而不能形成对罗网
[Abstract]:The emergence of the concept of "anti-essentialism" in the current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has had an unprecedented impact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produc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ll the inherent literary concepts are no longer so "indestructible", but become deconstruction object. On the one hand, we must fully affirm this Nietzsche's theoretical courage, which is exactly what we need. It can be said that without a certain, or even a great amount of theoretical courage, we can only worship and not form a net.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中文系;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童庆炳;;文学本质观和我们的问题意识[J];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2 葛红兵;;价值多元时代的批评——对当代批评状况及走向的一个观察[J];社会科学;2006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华伟;;创作与接受的互动——从接受理论视角分析《聊斋志异》创作过程之独特性[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2 颜水生;;论“重返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及其反思[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3 王丽娟;;从先秦“用诗”看其诗歌观念[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4 程旭阳;许远理;;心理学中的物性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倪荫林;关于概念与其对象及定义的新见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 张传开;古希腊哲学范畴发展的历史和逻辑[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7 倪梁康;;现象学的方法特征——关于现象学与人类学、心理学之间关系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任军;;胡塞尔现象学与自然主义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温纯如;;黑格尔“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思想与列宁的评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王成华;批判:哲学史的透视[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庆祥;;“主体论”与“新时期文学”的建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杨春鼎;;形象思维研究与新的科技革命和教育革命——纪念钱学森倡导思维科学研究三十年[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3 杨春鼎;;形象思维研究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意义[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4 丁润生;;阴阳对待和合是华夏辩证思维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兼谈对立统一规律无助于建构和谐社会[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5 费珊珊;;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我国低碳经济政策研究[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杨清荣;;制度伦理与中国实际[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王一川;;化解“丰富的痛苦”——编写12部教材的体会[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8 盛作国;;走向科学与人文统一的逻辑学[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10 陈积银;;警惕娱乐化庸俗化新闻的后现代主义倾向[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李晓霞;中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9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二玲;图画故事书翻译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尚欢欢;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代价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周锡梅;从接受美学视角看吴钧陶与Witter Bynner的杜诗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伟;《语丝》的现代性追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柏春;试析后现代艺术与文化底蕴的分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魏小换;毛泽东实践观释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朱逢春;行政价值观与行政发展的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葛红兵;赵牧;;延续过渡与总结提升——2007年文学理论批评热点问题评述[J];当代文坛;2008年02期
2 盛宁;“卢卡契思想”的与时俱进和衍变[J];当代外国文学;2005年04期
3 章辉;;文学理论知识创新的焦虑与新媒介文化的冲击——2007年度文艺学热点问题述评[J];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4 张大为;;当下文学理论的两个向度[J];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03期
5 陶东风;大话文学与消费文化语境中经典的命运[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衍鹏;;文艺学知识形态建构的三种方式[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王金艳;;主体间性:理解“建构主义”文学性的一种方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3 卢衍鹏;;文艺学知识形态与反学科的知识实践[J];甘肃理论学刊;2008年01期
4 卢衍鹏;;文艺学知识形态与反学科的知识实践[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卢衍鹏;;文艺学知识空间的理论建构与范式转换[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卢衍鹏;;文艺学的理论形态与知识实践[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陶东风;;文学理论:建构主义还是本质主义?——兼答支宇、吴炫、张旭春先生[J];文艺争鸣;2009年07期
8 郭福平;;“话语分析”与文艺学反本质主义[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李自雄;;论“本质主义”之后的文学本质重新言说[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魏红珊;卢衍鹏;;文艺学的学科身份重建[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帮启;;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引导高中物理探究性教学[A];湖北省物理学会、武汉物理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陆载涵;李冬林;;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建构型课件探讨[A];第十四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六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马一民;高东;金继益;;关于大学制图教学问题的探讨[A];第十四届全国图学教育研讨会暨第六届制图CAI课件演示交流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4 陈卫平;张美英;;建构主义在自然标本陈列中的应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5 金永兵;;近30年我国文学理论的拓展[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6 赵翠琼;;建构主义与高职专业英语合作学习策略探析[A];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洪凤玉;;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协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赵生亮;杨承印;;基于建构主义的《苯的分子结构》教学设计[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4年
9 史建福;;“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设计模式[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10 胡淑均;张双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开放实验室建设探索[A];教育部中南地区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建平;中国文学理论的困境和重建的可能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董学文;新时期三十年文艺理论的反思[N];学习时报;2008年
3 记者 韩晓玲邋通讯员 刘中兴;文学理论岂成表演秀[N];湖北日报;2007年
4 钱竞;略谈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态势[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俞小石;中国文学理论正走向世界[N];文学报;2000年
6 外文所 文雅;跨文化的文学理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冯欣(学者);中国的他者与他者的中国[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8 胡平;文学观念问题是根本问题[N];文艺报;2010年
9 韩书堂;“中和”观念与开放的民族性[N];文艺报;2011年
10 ;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自雄;文学本质观:历史审视与当代重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莫斌;论爱尔兰根学派建构主义方法论的问题域[D];复旦大学;2011年
3 王卓娅;在方法论视域下的建构主义理性批判[D];复旦大学;2010年
4 王永强;人文意义的建构与生成[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王伟;罗蒂与关系主义文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明;在美学的转捩点上[D];复旦大学;2006年
7 任友群;现代教育技术的建构主义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赵蓉;论二语学习中的教师介入[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马建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听;文学理论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唐彬杰;文艺学研究中的反本质主义论争:维特根斯坦与中国[D];西南大学;2011年
3 唐志钦;论建构主义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晓光;建构主义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冬青;试论建构主义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余郑t,
本文编号:18959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895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