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光》与《一出梦的戏剧》的比较研究
本文选题:灵光 + 一出梦的戏剧 ; 参考:《戏剧文学》2012年11期
【摘要】:通过比较《灵光》和《一出梦的戏剧》各自的创作背景、创作手法、不同的结构和主题,以及两剧对两性情感描写的不同态度等方面,我们以为田汉剧作《灵光》与斯特林堡《一出梦的戏剧》有着本质的差异,前剧并非是受后剧影响的产物。斯特林堡的梦剧和田汉描写的梦境完全不是一种形式的,前者是以梦构思全剧,后者是在剧中引入梦境,他们是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的不同。
[Abstract]:By comparing the creative backgrounds, creative techniques, different structures and themes of the two plays, and their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the depiction of gender emotions, the two plays are compared in terms of their creative background, creative techniques, different structures and themes, and their different attitudes to the depiction of the feelings of both sexes. We think that there is an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lay of Tian Han and the drama of a dream by Strindberg, and the preplay is not the product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post-drama. Strindberg's dream play and the dream described by Tian Han are not a form at all. The former is to conceive the whole play with a dream, and the latter is to introduce the dream in the play. They are different in their creative thoughts and methods.
【作者单位】: 浙江传媒学院;
【分类号】:I0-03;I10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黄爱华;20世纪初期西方现代派戏剧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J];学术研究;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少鹏;;早期创造社与胡适的翻译论争[J];安徽史学;2009年06期
2 黎荔;;现代文学中的城墙[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李志毓;;论大革命时期青年的激进意识与历史根源[J];北方论丛;2009年05期
4 于陆一;;反幻觉形式的现代派戏剧文学[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11期
5 彭超;;在边缘线挣扎的“流氓”——郭沫若早期小说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张万仪;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对郭沫若浪漫主义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7 梁堂华;;徐特立与田汉的一生情谊[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8 王丽;;尤金·奥尼尔对中国戏剧的影响[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苏畅;;含蓄之美:论《三姊妹》[J];电影文学;2008年12期
10 陈思和;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陈思和;;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两种传统[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2 俞兆平;;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四种范式[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珂;;浪漫主义诗歌对新诗诗人及新诗诗体的影响[A];新诗与浪漫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成丽;游走于政治与文学间的精神流变[D];山东大学;2011年
2 刘秀玉;生存体验的诗性超越[D];辽宁大学;2011年
3 员怒华;“四大副刊”与五四新文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何明燕;七宝楼台的光华[D];浙江大学;2012年
5 周敬山;从“艺术偏至”到“政治偏至”[D];复旦大学;2003年
6 王林;论田汉的戏剧译介与艺术实践[D];复旦大学;2004年
7 杨新宇;复旦剧社与中国现代话剧运动[D];复旦大学;2005年
8 张大伟;“左联”文学的组织与传播(1930-1936)[D];复旦大学;2005年
9 咸立强;创造社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李宗刚;新式教育与五四文学的发生[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其荣;周稚廉戏剧作品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龙珊珊;作为“内容”的语言[D];南京大学;2011年
3 车素芳;论宋之的的文学贡献[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汤娜;论王尔德戏剧中唯美主义的花花公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燕;王元化文学思想中的契诃夫[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严程莹;去形象化:从角色到表演者[D];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
7 濮波;论戏剧空间的三种形态[D];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
8 段荣华;残酷与暧昧[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9 高海燕;“窗洞”的艺术[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10 张璇;来自灵魂的呼叫与现实的忧患[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青;我是谁—与国际接轨和文学的当下[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肖颖娜;;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探索[J];职业时空;2010年04期
3 王玉珍;;中西文化背景下的诗化自然——陶渊明与华兹华斯创作比较谈[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刘峥;张峰;;哲学视角下中西翻译标准的对比[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乔艳丽;;中西悲剧精神差异的文化缘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刘宗衍;;新批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差异[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28期
7 唐莹;;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差异探讨[J];长治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8 熊鹤;;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在价值判断上的差异[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陈力;从“移情”看中西审美差异[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许莉萍;;论艺术想象与宗教想象的差异[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传杰;;中外色彩表意之差异[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陆勇宏;;中西方谜语比较[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程巍;“文学之死”[N];北京日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朱光伟;文学语言与电子媒介关系初探[D];河北大学;2006年
2 李丹丹;二战时期的重庆抗战小说与日本反战小说的比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3 袁远;重组的现实[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4 唐芙蓉;从作品到文本[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程瑞;上帝缺席的审判[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965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896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