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韵”的消失——浅析本雅明的艺术现代性
本文选题:本雅明 + 光韵 ; 参考:《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摘要】:瓦尔特·本雅明将艺术作品的形式分析与社会理论相结合,以独特的社会历史分析方法,深入描绘和分析了艺术的现代性。他认为,传统艺术作品中的"光韵"被"震惊"的现代经验所取代。这种审美观念的转变,是进入全面机械复制时代的标志。本雅明的观点影响到20世纪中后期以来,后现代主义学者对大众文化的重新审视,在当代"超复制性"数字化技术盛行的背景下仍具现实意义。
[Abstract]:Walter Benjamin combined the formal analysis of works of art with social theory and described and analyzed the modernity of art with a unique method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He believes that the light rhyme in the traditional works of art is replaced by the modern experience of shock. This kind of aesthetic idea transformation, is enters the full-scale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time symbol. Benjamin's point of view affects the post-modernism scholars' re-examination of popular culture since the middle and late 20th century, which still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evalence of modern "hyperreplicative" digital technology.
【作者单位】: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系;
【分类号】:J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蚌;分解与实验:现代艺术的核心力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丁升华,陶水平;论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的情感[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李玉平;现代性与文学大众化问题[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4 陈中文;论大众文化的发展[J];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马友平;本雅明的“灵韵”(aura)理论与现代艺术思想[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6 张品良;;网络写作与传播方式的转换[J];当代传播;2006年05期
7 万书辉;;文化研究语境下的经典生产问题[J];当代文坛;2006年01期
8 洪治纲;;“史诗”信念与民族文化的深层传达——论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圣天门口》[J];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06期
9 李衍柱;数与美绘制的时代镜像[J];东方论坛;2003年02期
10 李霆鸣;;汉语写作的视觉转向[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倪钢;许宁;;技术与艺术关系问题解析[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敢;绘画的胜利?美国的胜利?[D];中央美术学院;1999年
2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3 王苏君;走向审美体验[D];浙江大学;2004年
4 张盾;现代性问题图景中的马克思哲学革命[D];吉林大学;2004年
5 张冬梅;产业化旋流中的艺术生产——当代中国艺术产业化问题的理论诠释和实践探索[D];复旦大学;2004年
6 程金海;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尹兆鹏;科学传播的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傅其林;阿格妮丝·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9 姜娓娓;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D];清华大学;2004年
10 孟晓驷;物质生产与文化生产均衡发展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许航;席勒美育思想的现代性批判[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常新;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反思、评价与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3 程镇海;论蔡元培美育观的现代性[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4 罗枫;现代主义和现代园林[D];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
5 崔云伟;论鲁迅文本中的表现主义绘画感[D];青岛大学;2003年
6 黄厚石;会展与城市[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7 初枢昊;竞争的公共性空间:18世纪中后期的巴黎沙龙[D];中央美术学院;2003年
8 陈龙;表皮的阐释[D];清华大学;2003年
9 贾莲娜;当前语境下的"建构" 之辨[D];清华大学;2003年
10 李广平;世纪末的唯美主义狂[D];湘潭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呈;;本雅明眼中机械复制时代的文艺审美特征[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范小青;;惚恍、出神、惊颤——谈审美体验中的三种形态[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5期
3 文苑仲;董效康;;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征[J];艺海;2011年08期
4 张玮;;文本科学视域下的意识形态生产[J];人文杂志;2011年04期
5 梁小珍;;艺术生产化对“人”的遮蔽[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4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吴慧坚;;文学翻译的价值:以“诗意”开启原作的新旅程——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吴慧坚;;翻译的价值:原作生命旅程的新开展——从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莎士比亚作品汉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蒋继华;;审美经验的重构如何可能——论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及其当下影响[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吴加才;;本雅明理论的怀旧主题及其当下意义[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史修永;;图文之争:当代文艺理论的建构与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照;重拾对于故事的好奇心[N];文学报;2009年
2 陈永国;寓言:本雅明的废墟哲学和破坏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0年
3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博士 连冕;在一种批评的世界观之上[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4 易晓明;疏离、边缘化与文学的自主[N];文艺报;2002年
5 王文杰;艺术是什么[N];中国文化报;2003年
6 杨佳莉;毕业论“文”[N];文艺报;2006年
7 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陈仲庚;摄影文学:连通前现代与后现代艺术的桥梁[N];文艺报;2001年
8 ;理论旅行:对话录[N];中华读书报;2000年
9 肖复兴;赈灾的文艺创作不只是百米冲刺[N];学习时报;2008年
10 黄云霞;文学“反智”得失谈[N];文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志;思与诗的张力[D];浙江大学;2005年
2 张文杰;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D];复旦大学;2009年
3 陈蓓洁;艺术·真理·现代性批判[D];复旦大学;2007年
4 孙士聪;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视阈下西马意识形态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温恕;文学生产论:从布莱希特到伊格尔顿[D];四川大学;2003年
6 孙利军;作为真理性内容的艺术作品[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7 李龙泉;解构主义翻译观之借鉴与批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李云刚;非同一性与艺术:阿多诺的艺术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蔡顺兴;数字公共艺术的“场”性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婧R,
本文编号:1898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898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