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思与信——史铁生与约伯上帝观的比较

发布时间:2018-05-16 18:36

  本文选题:苦难 + 上帝 ; 参考:《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摘要】:史铁生与约伯皆因无辜而蒙受大难,在极度痛苦中他们转向上帝寻求原因。但对其二人信仰上帝的异同却少有人进行比较评论。我们从二人追寻上帝的心路历程、信仰内涵、苦难的来源与价值等方面探讨他们上帝观的异同,试图厘清史铁生矛盾模糊、摇摆的上帝观与约伯清晰明确、坚定的─神上帝观形成的背景与依据。
[Abstract]:Shi Tiesheng and Job, who suffered greatly from innocence, turned to God for cause in their agony. However, there are few comparative comments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ir belief in God. We probe into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from the aspects of their pursuit of God's heart course, the connotation of their faith, the origin and value of their suffering, and try to clarify Shi Tiesheng's contradiction and ambiguity, and the wobble view of God and Job. Firm-the background and basi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God and God.
【作者单位】: 广东科技干部学院;
【分类号】:I0-03;I1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体沛;;勇气与希望——人类超越悲剧命运的内在力量[J];南方文坛;2006年02期

2 孟昱;;对文学泛化、边缘化的思考[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11期

3 蔡毅;艺术家:上帝的竞争对手[J];云南社会科学;1994年01期

4 傅翔;艺术:回到源头──论二十世纪艺术精神(下)[J];文艺评论;1996年01期

5 张培英;从主客体关系角度看文学中人类信仰的发展[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赵莹,南新;中国作家的道德底线[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王海洲;;笑,还是不笑 三种面孔的答复[J];东方艺术;2006年14期

8 颜翔林;;论艺术和死亡的美学联系[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陈尚荣;;“读者中心”时代与“迟到的上帝”[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10 杜曼;曾庆敏;;中西“大洪水”神话的文化含义——比较西方《圣经》和中国神话中的大洪水[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龙艳;;文学的宗教伦理批评——以西方文学与基督宗教为例[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进祥;作家有信仰 文学有力量[N];文艺报;2010年

2 余 虹;“身体”的大写带给我们什么?[N];中国艺术报;2004年

3 韩美林;上帝就是你[N];解放日报;2010年

4 古耜;读者:文学的上帝还是朋友[N];文艺报;2005年

5 向坤茂;文艺的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N];文艺报;2007年

6 高深;信仰·信念·信守[N];辽宁日报;2000年

7 于娜;佛像信仰的财富[N];华夏时报;2007年

8 郭庆祥;艺术的信仰[N];人民日报;2011年

9 张佳;当代乡民艺术:危机与生机[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赵国政;豪兴之作需以豪兴之笔书写[N];中国艺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蓓;“道成肉身”:信仰和审美的相遇[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庞希云;“人心自悟”与“灵魂拯救”[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徐华;汉魏之际艺术精神的嬗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玉玲;克尔凯郭尔生存诸境界的审美意蕴[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何洲华;电子信息技术作为艺术的表达方式[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叶磊;从《罪与罚》三种译本比较论风格的传达[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石芸;[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5 何津;论英汉诗歌翻译[D];南昌大学;2007年

6 戴聚成;罗伯特·勃朗宁诗歌的汉译[D];南昌大学;2007年

7 王雪;世界之轴:弗莱文学理论的基石[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叶磊蕾;象征:作为中介的命运[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园园;消费时代的“审美救世”与艺术人格[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河红联;中韩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黄锡禹之比较[D];延边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979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8979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a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