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达默尔论文学文本的言说
本文选题:文学文本 + 言说 ; 参考:《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07期
【摘要】:伽达默尔在《文本与解释》一文中,探究了文学文本作为最高程度的文本的特性。文学文本之所以能够成为最高程度的文本,在于文学文本对真理的言说。这种真理性的言说之所以得以可能,一方面在于文学文本的语词不仅与事实情况紧密联系,而且能够在与整体的联系中使事物自身显现出来;另一方面在于文学文本始终要求着读者同它对话。这种对话表现为一种驻留的游戏。在这一游戏中,不仅文学文本重现了其声音和意义系统,而且人们也在其中获得了自我存在和相互理解的确定性。伽达默尔的这一文本观是对古典诠释学文本观的革新,同时也是其哲学诠释学通向其诠释学美学思想的基石。
[Abstract]:In text and interpretation, Gadamer explores the nature of literary text as the highest degree of text. The reason why literary texts can become the highest degree of text is that literary texts speak truth. On the one hand, the words of the literary text are not only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acts, but also can make things appear in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whole. On the other hand, literary texts always require readers to talk to them. This dialogue manifests itself as a resident game. In this game, not only the literary text reproduces its system of sound and meaning, but also the certainty of self-existence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Gadamer's text view is the innovation of classical hermeneutics text view and the cornerstone of his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to his hermeneutics aesthetic thought.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分类号】:I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旭光;;为“真理”而建的桥梁:艺术作品的意义与存在论意义——兼答汤拥华先生[J];人文杂志;2008年05期
2 李晓华;;关于“文学”的当下阐释与界定——兼谈文学的生存理由[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年06期
3 王瑾;;运动与节奏——儿童文学审美响应中介说[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4 郝春燕;文艺学移动的边界与坚守的空地[J];东方论坛;2005年04期
5 熊宣东;范雄飞;;“道可道,非常道”——文学文本阅读之哲学反思[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01期
6 邵子华;;论文学的多种阐释模式[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7 邵子华;;文学阐释的视角与方法[J];莆田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周红辉;;异化策略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王汶成;高岩;;论文学文本的构成特性[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裴萱;;论影像阐释对文学审美的重构[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柯平;;艺术与社会的双重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现代意义[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2 蒋继华;;审美经验的重构如何可能——论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及其当下影响[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陈晓明;;文学:一种奇怪建制?[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赵牧;;文学教育:关乎我们的未来?[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3期(总第197期)[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索松华;文学:一种理性言说的话题方式[N];文艺报;2002年
2 王晓路;遭遇西方:规范与入口[N];文艺报;2005年
3 赵宪章;也谈思想史与文学史[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南开大学 陈欣;摄影文学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影像文本[N];文艺报;2002年
5 程巍;近期英美文论状况[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6 贺绍俊;明星化:文学的利与弊[N];人民日报;2005年
7 孟华;为“X与Y”模式一辩[N];中华读书报;2000年
8 钱林森 李伟;文学的精神分析再探索[N];中华读书报;2002年
9 王文戈;如何读文学?[N];光明日报;2000年
10 主持人 崔立秋 特邀嘉宾 李茂民 魏鹏举 付国锋;文学理论学科性之反思[N];河北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蒋荣昌;消费社会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形态的转折[D];四川大学;2003年
2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孙利军;作为真理性内容的艺术作品[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4 龚晓斌;文学文本中的视觉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孙秀丽;克里斯蒂娃解析符号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春;论文学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文本的理解[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2 牛军;艺术的真理性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军;戏剧文本的文学文体分析模式探讨[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4 桑仲刚;从关联理论的视角看文学翻译中内隐信息的处理[D];兰州大学;2006年
5 唐建华;文学文本与商业广告文本翻译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郑文;文学理解中读者的主观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吴启庚;从关联理论视角论文学翻译[D];兰州大学;2007年
8 谭奇辉;文学与文化的纠葛[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王宣又;心理空间与文学文本意义的认知探寻[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10 许睿;当代复合符号文学文本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032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903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