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认同”的文学话语建构
本文选题:认同 + 认同危机 ; 参考:《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摘要】:认同是形塑人之为自我,民族之为集体自我的一个关键概念。晚近以来,寻找认同建构的有效路径,进而解决认同(或身份)的危机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语言、话语是认同建构的基础性要素与前提条件,而文学所具有的想象、虚构、情感等功能在认同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学叙事既是人们之间特定的情感方式的呈现,又是作为想象共同体的民族形式的再现。文学不仅以其表意实践(话语)的形式呈现文化认同,文本本身也是对认同的表征与叙述,认同在文学及其文化关联中得到呈现。
[Abstract]:Identity is a key concept that shapes man as self and nation as collective self.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come a common understanding to find an effective way to construct identity, and then to solve the crisis of identity (or identity). Language and discourse are the basic elements and preconditions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functions of literature, such as imagination, fiction and emo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Literary narration is not only the presentation of people's specific emotional mode, but also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form of imagination community. Literature not only presents its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form of ideographic practice (discourse), but also the text itself is the representation and narration of identity, and identity is presented in literature and its cultural connection.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2011BWY008)
【分类号】:I0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阎嘉;;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9期
2 周宪;;文学与认同[J];文学评论;2006年06期
3 陶国山;;批判性话语理论:福柯的人文学科话语型研究[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6期
4 陶国山;;“寻根文学”与民族认同的建构[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丽;;地方戏与现代文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2 苑青松;;谈“反正”——对《白鹿原》中民族国家想象的思考[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年04期
3 朱华;;以多元文化身份解析中华文化板块学说[J];滨州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孙建光;;论《尤利西斯》译者对原著的认同和转化[J];长城;2010年04期
5 张红伟;;民族文学的认同与困惑——以哈萨克族文学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8期
6 柴红梅;;日本现代主义诗歌之中国大连源起观——以安西冬卫诗歌创作为证[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张琛;;试论村民自治与民族国家建设[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8期
8 章晶;;浅析任璧莲小说《典型的美国佬》中的身份认同[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9 邹威华;;后殖民语境中的文化表征——斯图亚特·霍尔的族裔散居文化认同理论透视[J];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03期
10 谢玲;;电影与传播——以《教父》为例[J];当代小说(下);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如春;;身份认同问题三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5 曹迪;国家文化利益视角下的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付兰梅;凝眸“过渡人”的文化脸谱[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余彬;主权和移民:从“旧约”到“新约”[D];暨南大学;2009年
9 张国平;当代政治认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毛颖辉;党报民族话语的框架变迁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和慧芳;屈赋自传性文本的叙事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吕蕾;电视文化影响下的审美心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马玉华;威拉·凯瑟文化身份认同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孙凤;信徒与非信徒的相遇:乡村基督教传播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艾仁贵;“马萨达神话”的建构与解构[D];南京大学;2011年
6 潘阳;历史与叙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晓敏;试论陈映真政治小说中的精神坚守[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琳;作为“文学青年”的沈从文[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标;浅析当代中国民族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李倩倩;找寻自我的存在之图[D];兰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M.高利克,谢润宜;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寻根与身份认同[J];东南学术;2003年04期
2 慕容怡嘉;文学的阀门:身份认同、现代性与思想之舞[J];文史博览;2005年Z1期
3 雷蒙·威廉斯,赵国新;文化分析[J];外国文学;2000年05期
4 李锐;;《厚土》自语[J];上海文学;1988年10期
5 陈思和;;当代文学中的文化寻根意识[J];文学评论;1986年06期
6 陶国山;;“寻根文学”与民族认同的建构[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占春;;言语活动的想象物[J];大家;1998年03期
2 陈斯金;;文学话语的文学性[J];文教资料;2007年35期
3 秦丹丹;;文学话语特征小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4 陈斯金;;文学话语的文学性[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5 李秀珍;;熵与文学[J];文学教育(下);2010年05期
6 张进,马暾峰;文学话语实践论——兼及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J];社科纵横;1998年04期
7 冯黎明;论文学话语与语境的关系[J];文艺研究;2002年06期
8 李荣启;文学话语接受的矛盾二重性[J];理论与创作;2004年06期
9 谢晓河;;文学话语语境中的合作原则分析[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6年00期
10 江正云;;空间,文学史的另一叙述视角[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董学文;;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与文学本质问题——兼及“审美意识形态论”分析[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2 赵勇;;文化批评:为何存在和如何存在——兼论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三次转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徐亮;;论文学时代的文艺学[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王冬梅;;文学性与文学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春青;;文学的与历史的:对两种叙事方式之关系的思考[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毛丹武;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国问题[N];文艺报;2000年
2 王钦峰;经济全球化与文学边缘化[N];社会科学报;2001年
3 林丹娅;女性文学研究的现实境遇[N];光明日报;2002年
4 孙绍振 陈良运 南帆;重建文学理论学科是时候了[N];文艺报;2000年
5 董学文;文学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意义和当代价值[N];文艺报;2006年
6 刘忠;娱乐化与文学精神[N];学习时报;2006年
7 何向阳;批评的底气[N];文艺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建香;文学述行:当代西方文论中的言语行为视域[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蓓;生态批评的话语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胡玉;韩国民众文学与中国底层文学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马晶晶;论福柯的话语及话语下的文学[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冬梅;话语变异与文学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毛剑;论当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合法性危机[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森;托多罗夫叙事理论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5 陈敏;文学阐释的审美关联理论[D];西南大学;2007年
6 张二艳;二十世纪初叶文论中的文学名词审定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7 杨赓;巴赫金话语对话性视野下的《傲慢与偏见》译本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倪嘉源;1978-1980《外国文艺》译介与文学观念的变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郭玉真;女性主义视野下的传记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177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917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