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

发布时间:2018-05-21 08:02

  本文选题:修辞学理论 + 文学理论 ; 参考:《文艺研究》2015年05期


【摘要】: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广义修辞学转向发生于特定的学术背景,有自身的学术逻辑。"转向"调整相关学科对文学与修辞关系的认知,激活二者互相融入、交互生长的开放性局面,释放文学研究和修辞学研究跨界再生产的能量:就学术面貌而言,走出狭义的修辞技巧,走向修辞诗学和修辞哲学;就学术视野而言,走出"纯语言学"场域,在"纯语言学"和"超语言学"之间重建文学修辞研究的支点。"转向"一定程度上调整文学研究和修辞学研究的格局,也留下可以再拓展的学术空间。需要理性面对与此相伴的学科建设与开发相关问题,并探索越过屏障的可能性。
[Abstract]:The broad rhetorical turn of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takes place in a specific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has its own academic logic. " To "adjust the cogni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rhetoric in related disciplines, activate the open situation of their mutual integration and growth, and release the energy of cross-border reproduction of literary and rhetorical studies: in terms of academic outlook," Walk out of the narrow rhetorical skills to rhetorical poetics and rhetorical philosophy, from the academic perspective, out of the field of "pure linguistics", "pure linguistics" and "super linguistics" between the reestablishment of literary rhetoric research fulcrum. "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pattern of literary and rhetorical studies should be adjusted, and the academic space can be further expanded. It is necessary to rationally face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crossing the barrier.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分类号】:I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尧;;“思想事件”的修辞——关于王安忆《启蒙时代》的阅读笔记[J];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03期

2 席扬;;身份·功能·性别——试论丁玲《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的修辞行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郭洪雷;;小说研究:从叙事学到修辞学——对小说研究理论范式与批评方法修辞学转向的初步考察[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余岱宗;;论叙事修辞中的“审美辩护”[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姚楠;;修辞学与文学批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高万云;;关于文学修辞批评的批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朱玲;重读经典:《俄狄浦斯王》双重隐喻[J];外国文学;2002年01期

8 申丹;修辞学还是叙事学?经典还是后经典?——评西摩·查特曼的叙事修辞学[J];外国文学;2002年02期

9 董瑞兰;;《在悬崖上》:关键词、意识形态及其修辞建构[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10 郗文倩;;汉代的罪己诏:文体与文化[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利敏;;试论高尔吉亚的政治修辞术[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谭学纯;修辞幻象及一组跨学科相关术语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肖婷华;;《风景》的修辞探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4 林一鸣;;“农民工”的修辞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5 蔡情情;;《青花》的修辞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6 董晓幸;;《青狐》:身份符号的修辞转化及其修辞指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7 林燕;;《边城》对话言语交际层面的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8 柯丽华;;从“杀羊”事件看修辞接受的社会性——浅谈于心亮微型小说《杀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3期

9 封鹏琳;;穆时英小说《黑牡丹》中“黑牡丹”符号名称的修辞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3期

10 边茜岚;;空间对人物形象的修辞建构——以《金陵十三钗》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史修永;;图文之争:当代文艺理论的建构与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丽霞;;来自远古的朝圣——崇“九”的溯源和“九”的象征与潜比[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谭学纯;;辞格生成与理解:语义·语篇·结构[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林达洁;;打破常规 异物重组——王蒙意识流小说语言变异谈[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5 周淼;;《午后悬崖》语境差的建构功能[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6 谢春荣;;广告语制造修辞幻象的四种修辞手段[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彭华新;;修辞传播学与灾难新闻抒情叙事研究[A];中国认知传播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中黎;中国百年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文诺;文学大众化与解放区小说[D];兰州大学;2011年

7 王贵禄;高地上的文学神话[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苗变丽;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时间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景银辉;“文革”后中国小说中的创伤性童年书写[D];上海大学;2010年

10 谭晓丽;和而不同—安乐哲儒学典籍合作英译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伟;高中小说教学策略探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郑宜兵;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词泛化的影响因素和语用功能[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厚刚;文学身体的移易[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马晓晨;元话语理论的应用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本加;藏族文学语言学及其艺术史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刘毓容;《围城》语言变异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程道光;行政公文语义的模糊语义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娟;王蒙微型小说语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丁慧琴;口语交际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陈启庆;《庄子》修辞策略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群;;构式理论视野下的夸张形式描述与解释[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陆俭明;;构式与意象图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肖东发;杨虎;刘宝生;;论晚清出版史的近代化变革与转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即将于5月问世[J];出版参考;1996年05期

5 胡智飞;;叙述主体“我”与小说修辞意识[J];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6 杨团;;《思痛录》成书始末[J];当代;2001年02期

7 张清华;从“青春之歌”到“长恨歌”——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奥秘及其美学变迁的一个视角[J];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02期

8 任剑涛;政治的认知方式——政治现象描述与政治精神省察[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9 肖莉;林钰婷;;中国当代小说冷叙述的修辞策略[J];东南学术;2010年05期

10 刘小新;;20世纪80年代台湾的民间社会理论与文化论述[J];东南学术;2010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赵宪章;[N];中华读书报;2001年

2 谭学纯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崔宰溶;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D];北京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灿方;修辞学方法论的原则和品位[J];修辞学习;1994年05期

2 张会森;俄语修辞学:成就、问题和发展趋向[J];中国俄语教学;1999年01期

3 王晓珑;开拓修辞学的新领域——评郑荣馨《语言得体艺术》[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4 洪汉鼎;诠释学与修辞学[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于春芳;俄语修辞学:回顾与展望[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宗廷虎;一部创获迭出的修辞学新著——评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J];外国语言文学;2004年01期

7 高万云;宗廷虎;;激活传统与构建新学——宗守云《功能修辞学导论》评议[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李秀明;缪俊;;修辞学和历史学的对话——复旦大学第二届修辞学沙龙综述[J];修辞学习;2006年03期

9 谭学纯;;基于修辞学学科交叉性质的观察与思考[J];修辞学习;2008年02期

10 曹德和;;修辞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品性——兼论指导理论研究的“系统原则”和“实践原则”[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荣馨;;修辞学的性质论辩——与骆小所先生商榷[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2 秦旭卿;李胜昔;;《修辞学通论》:理论修辞学的科学化和精致化[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鞠玉梅;;关于修辞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李子荣;;作为修辞学理论基石的“四个世界”[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5 李子荣;;作为修辞学理论基石的“四个世界”[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侯友兰;;一部全新的修辞学著作——简评王希杰《修辞学新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7 施发笔;;试探王希杰修辞学思想的发展轨迹[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史灿方;;从两大分野到四个世界:现代修辞学理论探索的重大转向——读王希杰《修辞学通论》[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9 史灿方;;从两大分野到四个世界:现代修辞学理论探索的重大转向——读王希杰《修辞学通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10 李广瑜;;“三一”理论之体系观——浅析王希杰先生修辞学理论之精髓[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谭学纯 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 文学语言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修辞学转向”与中国修辞学的方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潘晓东;体大 思精 科学 实用[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朱庆育(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从哲学之治到法律之治[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4 宗廷虎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修辞学会及华东修辞学会顾问;语言和谐与社会和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郑建鹏;大学修辞教学理论的困境与突围[N];中华读书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许媛媛;篇章修辞学视野下的科技语体篇章构建[D];四川大学;2006年

2 白晓曼;试析传播修辞学[D];山东大学;2012年

3 向罗群;论修辞学的社会实践[D];广西大学;2007年

4 程哲渊;法律修辞学及其在法律实践中的运用[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张维科;从法律修辞论法庭论辩中的修辞应用[D];广西大学;2014年

6 宋凌云;修辞学视角下的广告劝服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申莉云;试从篇章修辞学角度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D];辽宁大学;2011年

8 周英华;修辞格的操作分类系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赫江;科学发展观读本修辞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183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9183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6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