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摹仿说和“观物取象”说的文学观差异与学理融通
本文选题:摹仿说 + 叙事文学 ; 参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摘要】:西方摹仿说和中国古代的"观物取象"说影响纵贯古今,形成了西方重叙事文学和中国古代重抒情文学的传统。西方文论长于认知和理性思辨而质实,中国古代文论重形象和体验感悟而精远。摹仿说主叙事典型论,"观物取象"说主表情意境论。摹仿说主客二分,而"观物取象"说主客相融。摹仿说追求本质真实,"观物取象"说讲究传神真实。摹仿说主认识功用,"观物取象"说主教化功用。摹仿说和"观物取象"说都隐含着摹仿对象即被摹仿的自然或社会生活本身就是美的观念。西方摹仿中蕴含着真(偏于合规律性的善)与美统一基础上的再现与表现,中国古代由"观物取象"而"诗言志"蕴含着善(偏于合目的性的真)与美统一的表现与再现。
[Abstract]:The western imitation theory and the ancient Chinese theory of "viewing objects and taking images" influence the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and form the tradition of western narrative literature and ancient Chinese lyric literature.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is good at cognition and rational speculation, while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emphasizes image and experience, but is far away. The parody theory of the main narrative and the theory of the main expression artistic conception. Imitation said that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and that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are in harmony with each other. The imitation theory pursues the essence of reality, and the theory of "viewing objects and taking images" stresses the truth of the spirit. Imitating the main knowledge of the role of the subject, "view things to take the image" said the main function of education. Both the theory of imitation and the theory of "viewing objects and taking images" imply that the natural or social life which is imitated is the concept of beauty. Western imitation contains represent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n the basis of unity of truth (partial to regular goodness) and beauty. In ancient China, the unity of good (biased to purposeful truth) and beauty was embodied in Chinese ancient times.
【作者单位】: 湖北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大学中文系;
【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课题“马克思主义的主客体生成本体美学本原论研究”(13d105)
【分类号】:I0-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彭树欣;;论先秦的模仿观[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2 季羡林;门外中外文论絮语[J];文学评论;1996年06期
3 贺天忠;论中国古代诗学的三大理论形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硕;;沈复与蒲松龄女性观比较研究[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2 魏全凤;冯斗;;《易经》——审美之源——浅谈《易经》的审美特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3 方兵;;史蕴诗文之心——钱钟书《左传》研究发凡[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4 俞香云;;袁宏道“趣”论的自然主义误区——兼与张少康先生商榷[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汪大白;传统《诗经》学的重大历史转折──朱熹“以《诗》言《诗》”说申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6 肖翠云;对文论“失语症”的几点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张园园;;钟嵘批评实践中所用标准及与“滋味”的关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张鹏飞;;曹操诗歌抒写模式的审美韵味[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杨家海;;司空图的“全美”思想新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8期
10 程敬业;;从“赋《诗》言志”到“作诗言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邹玉婷;;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策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吴兆路;;也谈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尚延龄;尚缨;;文学理论:在夕辉朝霞的交映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4 崔柯;;从两个动力看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创新问题[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5 高迎刚;;转换,还是借鉴?——关于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现代价值之不同途径的反思[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6 张颖利;;弗洛伊德“升华说”对中国古代文艺创作观点的再解读[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7 吴素娥;;从《养气》篇看刘勰文学创作的“自然之道”[A];文心雕龙研究第十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郑珊珊;明清侯官许氏家族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中黎;中国百年日札写作教育与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文秀;曹学Oz文学活动与文艺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6 甘生统;皎然诗学渊源考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储著炎;晚明戏曲主情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柯镇昌;战国散文文体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9 胡明贵;自由主义思潮与新文学现代性品格[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泽兵;谶纬叙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宇琳;微辞婉晦 精义致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妍;折衷而论 从心而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佳;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论的嬗变及其反思[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敏;钟嵘“自然英旨说”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晓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法的运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乃清;胡雪抱诗歌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练清华;20世纪80年代“闲适性散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高引如;班固诗论赋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贺天忠;意境与境界的区别及抒情性文学的最高评价标准[J];襄樊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褚春元;;论黑格尔关于艺术摹仿说的思想[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高春民;;论叙事文学中的时间意识类型[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李守亭;曹贵智;;矛盾中的统一——从柏拉图矛盾的文艺观看诗的真实性问题[J];才智;2009年34期
4 陈建新,张玲燕;读者的白日梦──论小说的一种欣赏方式[J];浙江学刊;1994年01期
5 张学军;;古希腊两种不同的“摹仿说”之比较[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周琳玉;;柏拉图文艺思想的现代阐释[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7 曹建斌;陈歆;;技艺摹仿自然——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摹仿思想述评[J];职业圈;2007年02期
8 雷丹;;浅谈古希腊时期的摹仿说[J];天府新论;2007年S2期
9 杨雅靖;;柏拉图诗学的理论意义[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汪建新;迪基的艺术惯例说[J];文艺研究;198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杰;;主题学对中国叙事文学研究方法创新的借鉴意义[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2 张同铸;;《论“叙事性意境”及其建构》论文梗概[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吴文薇;;启蒙与催化——论新时期对西方叙事学的引进[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曾庆元;探索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N];文艺报;2001年
2 ;“摹仿”什么?“表现”什么?[N];文汇报;2004年
3 南志刚;先锋文学的回归与抵抗[N];文艺报;2006年
4 孟繁华;21世纪:没有文学经典的时代[N];中华读书报;2005年
5 张建安;日益边缘化 小说创作缺了什么?[N];西部时报;2006年
6 肖飞;旧的史诗与新的史诗[N];社会科学报;2002年
7 叶廷芳;百花竞艳的时代[N];人民政协报;2006年
8 石鸣;制约小小说发展的七大因素[N];文艺报;2005年
9 高青;新视野中的比较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6年
10 张德祥;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的新期待[N];文艺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洪兵;厄勒克特拉原型与中外叙事文学[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2 余丹;“叙事”概念的流变——关键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晶石;摹仿的事件性[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4 龙娟;《诗经》与《十四行诗集》中爱情诗比较[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5 焦晓燕;叙事伦理批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亮;浦安迪《中国叙事学》辨要[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7 沈婷婷;《源氏物语》与《长恨歌》的比较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真福;论报告文学的写人艺术[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刘泰然;视觉的辩证法[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燕红;叙事学视野下的情节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22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922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