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移动的边界:比较文学的百年学科发展定位

发布时间:2018-05-23 08:00

  本文选题:比较文学 + 边界 ; 参考:《学术研究》2013年06期


【摘要】:比较文学是20世纪新生的一种跨越民族、语言、国家和文化边界的文学研究。在比较文学一百多年的学科发展史上,"跨越"是比较文学学科扩张的一个显著标签,既包括比较文学发展早期对于语言、民族、国家边界的跨越,也包括其后发展过程中对于文学边界的跨越。与之伴生的是比较文学的"危机",其核心是如何科学地定位比较文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而解决比较文学的危机之道,则是比较文学研究范式及发展方向的"转向",其中两次重大的转向就是从早先的文学史研究转向诗学研究,以及自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由比较文学研究转向比较文化研究。"跨越"—"危机"—"转向"构成了比较文学百年学科发展的中心线索,其揭示的比较文学学科边界的移动性质,在给我们当下判断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的激烈论争带来了困难的同时,也无疑为我们理性地看待比较文学未来学科发展走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启示。
[Abstract]:Comparative literature is a new literary study that transcends national, linguistic, national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in the 20 th century. In the history of the discipline developmen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for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leapfrogging" is a remarkable label for the expansion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which includes the crossing of language, nationality, and national boundarie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t also includes the crossing of literary boundaries in the course of later development. It is accompanied by the crisi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 core of which is how to scientifically locate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method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he way to solve the crisi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s the "turn" of the research paradigm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wo of which are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earlier study of literary history to the study of poetics. And from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o comparative culture since 1990's. " Crossing "-" crisis "-" turning "constitutes the central clu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for a hundred years, which reveals the moving nature of the subject bounda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difficult for us to judge the fierce controversy betwee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culture at present, but it also undoubtedly provides us with some enlightenment for us to rationally view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0-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弘;中国比较文学的现代语境与危机问题[J];学术月刊;2003年11期

2 林宇;比较文学:为什么总会发生危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徐新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 主持人语[J];中外文化与文论;2008年01期

4 王志中;勿忘比较“文学”[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5 曹顺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J];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03期

6 唐光早;从“比较文学”定义之争看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晏红;论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实质[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胡鹏林;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平行研究与文化研究之争——论20世纪比较文学方法论的危机及其化解[J];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9 岳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袁学敏;比较文学的界与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星颐;;比较文学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刍议[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9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乐黛云;;二十一世纪比较文学发展的趋势[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3 庄文泉;;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为平台,多样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第十二届科学论文研讨会专辑论文集[C];2004年

4 王绍平;;比较文学的跨文化研究方法[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王玉珏;;论译者主体性在典故翻译中的体现——比较文学视角[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钟名诚;;朱光潜比较研究的原则[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张志忠;;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评《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8 李春青;;文学理论的学科性危机及其出路问题[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10 周计武;;艺术终结的美学之思[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姚斐菲;告别“比较文学危机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2 浙江工业大学 刘圣鹏;比较文学:比什么?不比什么?[N];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谢天振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冲击与拓展:翻译研究和比较文学的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小白;恢复对文学表达生命感受的信心[N];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程玉梅;比较文学的昨日与今天[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6 实习记者 青羽;从书本到田野:实现学科的视阈融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郝岚;反思·辨析·前瞻[N];中国文化报;2011年

8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钱志富;互赏机制的建立[N];文艺报;2008年

9 杨乃乔;比较文学中的文化研究[N];人民日报;2007年

10 谭佳 刘颖;站在21世纪人文精神的最前沿[N];社会科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杨;中韩近代新小说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吕超;比较文学视域下的城市异托邦[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曼;文化主体意识与文学关系个性化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Anka Lazarevic;[D];复旦大学;2012年

5 樊星;影响·契合·创造[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6 徐立钱;穆旦与英国现代主义诗歌[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7 庞希云;“人心自悟”与“灵魂拯救”[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谢志超;爱默生、梭罗对《四书》的接受[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岩;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现代化中国想象[D];北京大学;2008年

10 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舒坤尧;危机:文学理论的正常状态[D];郑州大学;2005年

2 杨会;中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比较文学理论的运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晶晶;克莱门茨《大学比较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任孝霞;比较文学辨“异”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5 康萨依;比较文学潮流运动的历史[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一弛;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生命意志的主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7 韩冰;从文化角度比较研究艾伦·坡哥特小说与蒲松龄志怪小说[D];内蒙古大学;2007年

8 商益措;从比较文学角度试论翻译得失问题[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9 朱灵茜子;徐志摩诗歌翻译的三种转向[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武娟;中俄戏剧《雷雨》和《大雷雨》的主题学比较[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19239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9239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8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