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的学科自主性与知识学依据问题
本文选题:文学研究 + 知识依据 ; 参考:《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摘要】:学科知识的专业界分不仅仅只是知识对象的范围的分区,更表现为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专业性自洽,比如社会学的田野调查、语言学的句法/语义分析、历史学的文献考据等等,乃是这些学科知识成为体制性的知识生产系统的合法化依据。作为一门体制化的学科知识,文学研究并未形成自身独有的知识依据和阐释技术。近代以来的文学研究更多地是从各种外学科借取知识依据,从而实施自己的学科知识创新工程,因而美学、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知识纷纷被引入文学研究,形成了文学研究领域的一道引人注目的学术景观,即知识战争。文化研究的登台,使得文学研究走上了一条多学科知识互涉的道路,学科间性的知识视野初现端倪。
[Abstract]:The divis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s not only the division of the scope of knowledge objects, but also a kind of professional self-consistency in the methodological sense, such as sociological fieldwork, syntax / semantic analysis of linguistics,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 and so on is the legalized basis for these disciplines to become systematic knowledge production system. As a systematic knowledge, literature research has not formed its own unique knowledge basis and interpretation technology. Since modern times, literary research has been based on borrowing knowledge from various external disciplines, thus carrying out its own discipline knowledge innovation project. Therefore, the knowledge of aesthetics, linguistics, sociology, psychology, anthrop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literary research. It has formed a remarkable academic landscape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that is, knowledge war. The appearance of cultural research makes literature study walk on the path of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interfacing, and the knowledge horizon of interdiscipline appears at the beginning.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BZW 002
【分类号】:I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宏伟;论“健康”之理性——高校体育目标观之探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2 高翎;“物感说”与“摹仿说”——从主客关系看二者的创作论[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3 刘阳;电视娱乐节目媚俗化现象探因[J];当代传播;2005年05期
4 潘知常;流行文化与孤独的大众[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杨建刚;从价值本体论看艺术本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吴彦彩;融入大众——大众文学繁荣的原因[J];涪陵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7 陈渐;谈大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8 张玉能;席勒论艺术的人类学根源[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何志钧;文艺消费·文艺欣赏·文艺接受[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徐岱;阅读理论与当代批评[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军;奥林匹克视觉形象的历史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2 徐巍;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八九十年代小说创作[D];复旦大学;2004年
3 张冬梅;产业化旋流中的艺术生产——当代中国艺术产业化问题的理论诠释和实践探索[D];复旦大学;2004年
4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5 赵鲁平;解读上海外语教育:历史与文化语境的嬗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孙盛涛;政治与美学的变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尚荣;市场经济对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黄键;京派文学批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0年
9 童伟;论“狂”—泰州学派与明清美学范畴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10 张震;理解的真理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水平;精英艺术:神的诞生与隐退[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胡希东;特定历史语境下生命个体之张裂[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唐建军;电视剧的心理疗慰功能[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胡燕妮;审美世俗化[D];暨南大学;2003年
5 毛丽芳;读图时代与符号消费[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忠敏;形式批评与圣经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7 董晔;现实主义作为艺术探究的一个维度[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8 曾锦标;小说文体嬗变与文学媒介[D];暨南大学;2004年
9 海军;平面设计的符号学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10 刘麒麟;家园下的张力[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荣翼;张译丹;;文学研究的学科权力:知识转换和嫁接[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2 冯黎明;;文学研究:走向体制化的学科知识[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3 周景耀;刘锋杰;;文学与政治:可以“想象”与超越偏见[J];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4 乔以钢;周珉生;;性别文化与文学研究[J];华夏文化论坛;2011年00期
5 周敏;;“文学”研究的方向——胡伯特·兰高尔教授访谈录[J];外国文学;2011年03期
6 王本朝;;反思之于文学研究的意义(主持人语)[J];红岩;2011年S2期
7 江马益;;文学不可言说之维[J];文艺评论;2011年07期
8 周计武;;再论米勒的“文学终结论”[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4期
9 泓峻;;对30年来文艺学跨学科研究两次范式转移的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10 黄擎;;文学研究中的“关键词批评”现象及反思[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后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2 陶东风;;文学的知识生产与文学研究的机制创新[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王善忠;;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研究[A];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许明;;作为科学的文艺学是否可能[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童庆炳;;文学独特审美场域与文学人口——与文学终结论者对话[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陆贵山;;文学研究的综合与创新[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郭跃辉;;新时期外来文论教材对我国文学理论观念的影响[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8 何休;;身份的转换及其在政治与艺术之间的艰难选择——论何其芳现象(下篇:1942—1977)[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9 陈雪虎;;人文之维及其当代面对:文论美学30年回望[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马驰;;论文学的本质与审美意识形态[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旭东 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和东亚研究系教授;张旭东:文学研究需要走出狭隘的学院分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王汶成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文本基础主义:回到文学研究的人文指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宋剑华 暨南大学中文系;文学研究应从“文本”开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谢庆立;重拼文学研究的地图[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陈太胜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跨学科与开放的文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思郁 书评人;文学研究应该是文学的[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7 斯义宁;摆脱危机:走向一种双向的比较[N];中华读书报;2003年
8 执笔整理 李昌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缺失什么[N];文艺报;2005年
9 李舫;文学的式微与抉择[N];人民日报;2006年
10 张洁宇;“现当代文学研究”真被“倒掉”了吗?[N];中华读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首献;人学文学论[D];浙江大学;2005年
2 徐翔;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神话化现象批判[D];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
3 徐承;高友工中国抒情传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4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程镇海;对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6 王大桥;中国语境中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野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甘锋;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9 赵玉;媒介场中“文学事实”的通变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田龙过;后现代文学提问方式和问题域的转换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春;布迪厄“文学场”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吴岚冲;语本:媒介环境学视野中的文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李莉;试论消费时代的文学活动与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4 葛桐;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建构[D];山东大学;2007年
5 李涛;文学媒介化与人文精神的延续[D];黑龙江大学;2008年
6 张海燕;韦勒克“批评的概念”的文艺学及批评学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素华;文学的图像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曾珍;宣言?抑或忧思![D];四川大学;2007年
9 吴雪梅;格尔兹的仪式观及其对文学研究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谢晖晖;文学研究术语“文学范式”何以可能?[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28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1928724.html